用爱赢得成功
——记中文系93届校友、山东省特级教师 陈玉芝
陈玉芝,女,1971年5月生,1989年9月考入聊城师范学院(现聊城大学)中文系89级1班就读,1993年7月毕业分配至聊城第一中学任教至今。山东省特级教师,聊城一中语文高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家长学校教务主任,聊城团市委特聘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专家。
从教十余年,一直奉“学高为师,身正是范”为圭臬,沉心于教,精心于研,不断开拓视野,提升素质,教育教学方面多有所获。1998年9月被全国中语会评为优秀教师。1999年10月获全国目标教学优质课、录像课两个一等奖。2001年4月被共青团聊城市委授予“聊城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1年12月被聊城市总工会授予“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称号。2002年9月被市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并获特别嘉奖。2004年9月被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同年被聊城市政府聘为首届“水城名师”。2005年入山东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2007年因工作及学习的优良表现,被教育部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首届教育硕士优秀学员。2006年开始接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短短两年即创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模式,并创办了聊城一中家长学校,组建了聊城一中家长委员会,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社会反响强烈。2007年,聊城一中家长学校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2008年,所创建的聊城一中“学情预警”系统被省文明办作为典型材料在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予以推介,现已作为山东省德育教育优秀案例上报教育部。2010年获省“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称号。2011年获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教师特等奖。2012年获由教育部语用司、全国语委共同评选的“全国百佳语文教师”称号。2012年被聊城团市委授予“全市青少年维权工作标兵”称号,并记三等功一次。2013年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
课堂上,她与学生共读一篇篇经典,吟诵点拨,妙语如珠,点亮一双双求知的眼睛;
讲台上,她与家长分享一个个案例,答疑解惑,娓娓道来,解开一个个家教的心结;
书案旁,她听咨客倾诉一次次伤痛,用心回应,贴心交流,打开一扇扇心灵的窗户······
用心耕耘二十载,她收获了一项项荣誉:全国百佳语文教师,全国目标教学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全国目标教学录像课一等奖获得者,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水城名师,聊城市十大杰出青年,聊城市师德建设十佳标兵······
她就是聊城师范学院89级1班学生,现任聊城一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聊城一中家长学校教务主任陈玉芝。
面对成绩,同行赞她为“拼命三郎”,她笑称,做成功的教育者需要汗水,更需要爱。
以爱为源,一路向前
做教师是陈老师从小的梦想。一踏进小学的校门,三尺讲台上的老师们就给予她许多的神奇,让她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很大很大。她对老师充满了仰慕——他们太厉害了,知道得那么多!长大我也要做一个老师!
在对老师的仰慕中,她关注着老师们的一举一动:为备好课,老师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为改变身边那个捣蛋的同学,老师找他谈了一次又一次;为让学生弄懂一个题,老师站在他身边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她读懂了,做教师需要扎实的付出与努力。于是,她扑向书本,用心钻研,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优异的成绩。
1989年,她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入聊城师范学院中文系就读。四年苦读中,随着岁月的清洗,梦想的光环褪去,她也渐渐懂得了“教师”这一词语的含义,也终于明白,在孩子眼中的神奇背后更多的是什么。
1993年,她走进聊城一中的校门,开始了教师职业生涯。刚刚走向讲台的她,有着冲天的豪情,更有满腔的热情。日子一天天过去,梦想中日日陪伴她的歌声与欢笑全然不见,天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平淡——备课、讲课、改作业,周而复始,日子因此而繁琐,也因此而简单。有时需熬夜到凌晨一两点,然后五点半又要起床到操场和学生们一起跑操······她曾经一度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工作?难道这就是我的梦?苦闷彷徨时,一位老教师的话让她浮躁的心渐趋平静。他说:教师这工作是少有的净土,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是值得一直干下去的。于是,她问自己:“我是在寻找幸福吗?我寻找过幸福吗?”
静静反思之后,她开始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心体会中渐渐读出了教育的真趣:用爱去拥抱事业,用爱去呵护学生,幸福与成功自然溢满生活的角角落落!
爱是事业成功的源动力,这话一点也不错。当你热爱一项事业时,全身心的投入自然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人常说做一个教师不容易,做一个好教师更不容易。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她不知道。但她记住了母校宣传栏中的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是范——这就成为她全心投入的标尺。
教育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事业,一名好老师首先要做一个扎实勤奋的人。任教十几年来,她始终以名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教学精益求精。从备好一堂课到备好每一位学生,从研究教材处理到研究课堂组织形式,从解读文本到解读学生心灵,教学一点点走向新境界。为备好一节课,她往往要翻尽手头所有的材料。一节课的教案常常有三稿——假期备课稿,月前备课稿,课前备课稿。三易其稿,花去的是精力,得来的是丰硕。不仅如此,每节课后她还要及时进行反馈小结,不让任何一节课留下遗憾。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步步坚实的付出,才有了课堂教学的丰厚回报:她所创立的“经典作品研究性阅读方式”成为学校阅读课的样板,并得到了省市兄弟学校的一致认可,成为阅读课的模式得以推广。近年来,为打破写作课学生言之无物,缺少兴趣等情况,她将心理游戏体验与作文课相结合,又获得了新的突破,作文课一下子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成效显著。1998年她荣获市优质课一等奖,1999年获省目标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并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向全国第十三届目标教学研讨会报课参评资格,最终在当年十月份获得该赛事一等奖。因成绩突出,她被全国中语会评为优秀教师。2002年教师节受到聊城市政府表彰,并给予万元重奖。2004年教师节又被评为聊城市首届“水城名师”,被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2013年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成为聊城市高中学校中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有爱在心,好学不辍
作为一名老师,仅读透教材就够了吗?很多老师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但她不以为然。在吃透教材的同时,她把视野积极向外延展。到她家来玩的人都惊异于她那排满了一面墙、密密麻麻放满书的架子。如今她的阅读量已远远超出过去订下的一月四本的计划,而这其中最多的是让多数人读来生厌的理论书籍。常有人问她读这样的书累吗?她的感受是:累,但很值!人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而这一切就要靠读书。只有靠这样扎实的积累,她才能稳稳站在教学的最前沿,无愧于教师这一职业。
有句话说:天道酬勤。备课、改作业之外指导学生写日记已成为她多年坚持的习惯。每天看到她桌上小山一样的作业,同事们都替她发愁:什么时候才能改完呢!但她却乐此不疲。“教学相长”嘛,学生借此养成个好习惯,她从学生那里也学到不少书本上得不到的东西。而这其中,更有不知多少学生学习或生活中的问题都因此得到了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她的学生中已有多人在市级及国家级报刊上发表作品,更在多人次在市、省及国家级作文比赛中获奖。她所指导的校辩论队过五关斩六将,成功晋级省六强,队员在山东省演讲大赛中年年斩获一等奖。
有爱,就有了精益求精的不竭动力。教好本专业是本分,全面提升自己的素养更是必须。1997年学校开设微机培训班,当时她的孩子刚刚四个月,她还带着两个班的语文课,一个班的班主任。思虑再三之后,她毅然报名参加。同事们都说,“你不要命了吗?”但她想:时间不等人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停滞就意味着失败。如果不抓紧点滴时间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怎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培训,成为本校较早掌握微机操作的教师之一,课堂上她又多了一种良好的教学手段,并借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2002年12月,在山东省教研室举办的课件制作大赛中,她以出色的设计、熟练的操作获得大赛一等奖,受到与会专家的赞扬。2005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毅然报考了山东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一年的潜心攻读,一年的对话名家,开阔了她的视野,也提升了她的理论素养。她全面了解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并在深入的思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切入点。2007年5月,她的学位论文《“绿色语文”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讨》以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实践经验获得了答辩委员会全体老师的一致好评,被评为全班惟一的优秀论文。同年12月,她又因出色的工作及学习表现获得教育部学位办“全国首届教育硕士优秀学员”称号。
从爱出发,呵护成长
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学,更重要的是育人,而对学生的爱正是使这项任务顺利完成的核心要素。从走进一中的那天开始她就做起了班主任,有人曾戏言,这是最小的班主任。但她的理解是:这是责任最重的班主任——她肩上担起的是五六十个家庭的希望啊,而她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孩子们的一生。教师应该是学生做人的典范,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想想背后那一双双充满信任与期望的眼睛,教师也没有理由懈怠。
她向学生提出的口号是:请向我看齐!因为她深信“身正是范”。她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们:做人应做正直的人,诚实无价,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恒久的成功靠的是不断的进取,敢质疑、善质疑者长进步。在她的带动下,孩子们好学上进的思想形成了,端正的态度,良好的学风使他们的成绩稳步提高。她所带的四届学生毕业升学人数在平行班级中总是名列前茅。
因为有爱,她不喜欢板起面孔,她习惯于把班级称作“家”,把学生们叫做“孩子们”。课间她常常去和学生们说说笑笑,了解他们的喜与忧,及时做好思想工作。一中的学生半数是住校生,这些孩子远离父母,想家的情绪较重,父母对他们更是牵肠挂肚。在帮助他学生学会自立的基础上,她努力以一个家长的身份生活在他们身边。当学生生病的时候送去及时的问候,为他们做好可口的饭菜端到病床前;八月十五和冬至的时候,她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为他们买来苹果、月饼、水饺,陪他们一起赏月、聊天,谈理想,谈生活;课余时间为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愉悦身心,她带他们去登泰山、游梨园、放风筝、深入社会搞调查······有一天她因为有事没到教室里去,学生们交上来的日记中有了同一个疑问——陈老师,您病了吗?只要遇到麻烦事,学生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找陈老师。正是这融洽的师生氛围让班级的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学生们在联欢会上唱出发自肺腑的声音——“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他们以共同的努力换来了“聊城市优秀团支部”的荣誉,她所带的班级成为学生们向往的集体。2000年12月,在共青团省委主办的“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评选中她成功入围前二十名,荣获提名奖;2001年4月她受共青团聊城市委表彰,被评为“聊城市十大杰出青年”;2001年12月被聊城市总工会评为聊城市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2012年被聊城团市委授予“全市青少年维权工作标兵”称号,并记三等功一次。
以爱为基,境界日新
2006年,在完成教育硕士学业进修回来后,学校领导找到她,鼓励她挑起新的担子——创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完善学校的教育机构,更好地做好学生工作。对她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面对领导的信任、孩子们的需要,她义无反顾地接受了任务。几年来,心理咨询中心已编辑心理辅导小报《花开有声》百余期,开展专题讲座六十余次,完成个人咨询近千余人次。为方便学生,她建立了咨询预约制度,并放弃休息,将除自己教学辅导外的所有自习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全部交给学生,力争尽快帮助有问题的孩子渡过最痛苦的阶段。虽然工作是繁忙的,但辛苦的背后是收获: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由不为学生所知到成为学生最信赖的地方,中心小报也成为了全校学生最热切盼望的课余读物,中心的各项工作都受到了领导的一致肯定和赞扬。
2008年,为使更多的学生走出心理的困扰,珍爱生命,快乐生活,她配合团市委“12355进校园”活动,走出一中,走向更多的青少年,广泛宣讲心理健康知识,获得强烈的社会反响。因成绩突出,她被团市委特聘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专家。
在咨询过程中,她深刻体会到,一些问题孩子的背后总存在着家庭教育问题。于是,她向学校领导建议,创办了一中家长学校,为家长开办讲座,向他们提供教育资讯及家教策略。家长学校的建立有效搭建了家校沟通的平台,为更好的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开拓了新的渠道。自创办以来深获好评,成效显著,被全国妇联评选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
2007年,为进一步做好学生工作,将学生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她尝试构建起了聊城一中“学情预警”网络。该系统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为核心,以遍及各班的心理联络员和全体教师、家长为主体,采用定期反馈,及时总结的方式,对学生情况做出整体把握,全面预测,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消解问题隐患,保障学生能够保持平稳的学习及生活状态。自预警网络工作以来,全校学生状态平稳,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得以形成。这一工作举措得到了省文明办的大力赞扬,2008年8月被举荐在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会议上做典型推介。聊城一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工作模式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可,成为聊城市乃至全省心理健康教育的样板,被兄弟学校仿效。
回首过去十余年的教师生涯,她最深切的体会是:只要有爱,就有成功与幸福!有人说,做教师凭的是良心,而她觉得做教师肩上最重的是责任。教师的工作中虽然有苦涩,但更多的是欣慰。面对前路的风雨,她的梦想依然坚定——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她坚信,凭一颗爱心,她会浇开更多梦想的花朵。
母校寄语: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无论我们经受了多少风吹雨打,母校永远是我们灵魂深处的圣地。在母校四十年校庆之际,我要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祝愿母校今后能输送出更多的人才,写下更加辉煌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