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科研 矢志不渝
——记历史系95届校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国洪更
国洪更,男,1974年3月出生,山东巨野人。1995年7月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91级1班。1997—2003年在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师从吴宇虹、林志纯教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分别获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南开大学师从王敦书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8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工作。2007—2008年分别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和梵蒂冈教皇圣经研究所做访问学者。2010年9月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亚非研究所做访问学者。2013年11月—12月,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亚述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亚述赋役制度研究”。曾在《世界历史》、《史学月刊》、Journal of Assyrian Academic Studies、JournalofAncient Civilizations等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二十篇,编著《古巴比伦神话故事》(吉林人民出版社)。其中,论文《古代两河流域的创世神话与历史》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三等奖。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世界历史》编辑。
国洪更博士治学态度严谨,在亚述学研究领域和《世界历史》的编辑工作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研读楔文、甘于寂寞
国洪更博士研究的亚述学是一门通过发掘和释读楔形文字文献来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与文化的综合性人文学科,研读楔形文字文献是亚述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楔形文字是古代西亚地区使用的一种非常复杂的书写符号,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成为一种死文字,直到19世纪中期才被欧洲学者重新释读。其中,苏美尔语是一种归属尚不清楚的语言,而阿卡德语则是塞姆语的一个分支,具有一符多音,一音多符等特点。学习楔形文字不但需要熟记各种楔形文字符号,而且要分析其语法结构,掌握楔形文字需要花费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然而,国洪更博士不惧艰难基本上掌握了楔形文字的释读方法,可以利用楔形文字文献进行学术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是我国世界上古史研究的重地,其亚述学专业不但拥有知名的海归教授,而且拥有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外籍专家,因此众多学子选择了亚述学专业。然而,经过数年的磨练,许多学生因为楔形文字的复杂而放弃了亚述学专业,国洪更并不随波逐流,成为同期唯一坚持亚述学学习和研究的学生。
勇于创新、追踪前沿
国洪更博士在学术研究方面从不人云亦云,而是积极开拓,勇攀高峰。我国的亚述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研究领域仍属空白,简单地综合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就具有非常高的价值;然而,国洪更博士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在研读相关的楔形文字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国外研究成果的优点和不足,将一些问题的研究推进到更高的水平。国洪更博士的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在国内杂志上刊发的文章大多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世界史》转载,在国际亚述学专业刊物刊登的文章多被收入亚述学研究专业索引。
国洪更博士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追踪国际亚述学研究的动态。欧洲发达国家是亚述学研究的发源地,迄今仍走在亚述学研究的前列。国洪更博士三次赴意大利、芬兰和比利时等亚述学研究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不但掌握了国际亚述学研究的方式方法,而且获得了亚述学研究必需的大量楔形文字原始材料,基本跟上了国际亚述学研究的步调。
坚持原则、引导学术
国洪更博士不但从事亚述学研究,而且兼任《世界历史》杂志的编辑。《世界历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级专业学术杂志,也是国内唯一的世界史专业刊物。在《世界历史》杂志刊登文章是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晋升高级职称和参与评定各种奖项的一项重要指标,编辑部每年收到的稿件多达数百篇,国洪更博士总是能慧眼识珠,编发最具有学术创建的论文;他编发的文章普遍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世界史》几乎每期都转载他编辑的文章。编辑是论文最初的把关者。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些作者企图绕过编辑部的规章制度,或许以重金或托亲戚朋友游说,国洪更博士多次拒绝了朋友的说情和有关人员的金钱,守住了编辑的职业底线。
国洪更博士做编辑并不是坐在编辑部里等作者投稿,而是积极地策划有价值的选题引导学术研究。国洪更博士积极地追踪分管领域的学术动向,并同学术界保持良好的互动,几乎每年都策划一到二个有重大学术价值的选题,其中许多选题不但在学术界产生了热烈的反响,而且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审查小组的好评。
母校寄语: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无论我们经受了多少风吹雨打,母校永远是我们灵魂深处的圣地。您教会了我们诚实宽容,您教会了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生命之舟在岁月的长河中乘风破浪,驶向辉煌与荣誉。在您40周年校庆之际,我在此献上一个学生最衷心的祝福,愿母校桃李满天下,再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