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记心间 师恩永不忘 ——记中文系85届校友、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巡视员 王翠叶

校训记心间 师恩永不忘

——记中文系85届校友、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巡视员王翠叶

王翠叶,女,1963年出生,曾就读于聊城师范学院81级中文系2班。1985年毕业留校在中文系古籍研究所工作。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读硕士。1991年至1998年先后在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和中文信息管理司工作。1998年起,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工作。2001年任处长,2011年7月任副巡视员,8月援疆到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民族语文翻译局)任副主任、副局长。20多年中主要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在语言规划和标准研究方面具有很高造诣,在国家及民族地区的语言规划、语言文字政策和标准制定与推行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参与研制汉字标准5项,组织研制汉语和民族语言文字标准60多项,参与制定教育和语言文字方面的法规和长远规划多项,组织策划国家级重大语言工程20多项,撰写语言文字规划和标准化信息化研究方面的文章20多篇,编撰有关辞书、语言年鉴、教育年鉴、古代文献译注等方面的著作10多部。

    王翠叶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历任学生干部,具有很好的体育素质和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大学本科期间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和支部委员,大三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具备很高的党性修养。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跟随经学专家王世舜先生从事先秦文学研究工作,联合撰写了《庄子箴言录》《评析本白话十三经》之《尚书》《尚书译注》等著作,并辅助编纂大型汉语辞书《汉语大辞典》。从此与语言文字研究工作结下不解之缘。198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北师大的古汉语专业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很强优势,汇聚了一大批文字、音韵、训诂和语法专业的大师。她跟随大师们认真学习和钻研,奠定了坚实的学业基础。

1991年王翠叶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国家语委,先后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信息处和中文信息司标准处工作。1998年国家语委并入教育部,她就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工作,主要负责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制、语言工程建设、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管理等方面,并负责党务和纪检工作,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党务工作者。期间,她先后担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书面语转写分会秘书长、中国区划与地名学会理事、全国文化娱乐场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中文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两岸四地中文数字化合作论坛大陆秘书长。

在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方面,她开创了我国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制定印发了《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管理办法》《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章程》等规章,设立了语言文字标准立项、审定、发布、复审的工作流程,创立了开门制定标准、大力普及标准的机制,建立了汉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开创了语言文字软性规范的发布机制,组织制定了八十多项社会需要的语言文字标准。亲自参与制定发布了5项汉字标准,如《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GB13000.1字符集汉字字序规范》《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等。组织制定发布了40多项汉语标准,如《通用规范汉字表》《汉字部首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识字教学用汉字独体字规范》《现代常用汉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汉语口语水平等级标准及测试大纲》《出版物数字用法》《标点符号用法》《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等。组织制定了30多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标准,如《新疆维吾尔语人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维文、哈文、蒙文、藏文等文种的字形标准。参与制定了国际标准《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汉字编码字符集》。组织制定发布了7项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A系列“软性”规范,如《现代汉语常用词表》《日本汉字汉语读音规范》《信息处理系统语言文字评测规范》等。这些标准和软性规范对促进我国教育、新闻出版、信息处理等领域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化标准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立项了10多项重要标准,如《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等,即将研制完成和发布。

其中,《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历经13年研制的重要汉字标准,2013年8月由国务院发布。该表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满足信息化时代汉字应用需要和汉字规范发展的重大规范,是继1986年国务院批准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后又一汉字规范的重大成果,其发布具有里程碑意义,将发挥长远的社会影响。《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汉字编码字符集》是一项全球所有文种统一编码、使计算机系统实现多文种相互切换和交流的重大国际标准。其基本功能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实时、无障碍的信息交换模式,关系到我国的长远利益和信息化建设,关系到使用汉字的国家、地区的相互沟通和资源共享。她和许多语言文字专家积极参与制定这项国际标准,争取主动权,保护国家利益,最大可能地满足了我国古今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编码的需要,对促进我国典籍数字化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在网上交换和共享中国文献、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语言工程建设方面,她组织建设了20多项国家级重大语言工程,如国家语委重大项目《现代汉语语料库》《汉字属性字典》、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华大字符集创建试点工程》、财政部重大在建项目《国家汉语汉字学习平台和汉字资源库建设》《汉语文本简繁智能转换系统》等。其中,《现代汉语语料库》是1994年建成的中国第一个最具影响的大型汉语语料库,10多年里一直被大量广泛地使用,在汉语标准制定、汉语信息处理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重大规划方面,参与了多项规划的起草,如《2008-2012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语言文字内容部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等。上述重要规划、规范标准研制和工程建设的许多成果,在语言文字工作史上将留下重要的印迹,其中凝聚了她很多的心血和精力,展示了她很高的智慧和学识。

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她还不断坚持学习和研究,撰写了20多篇学术文章。如《汉字结构的统计分析》(《计算机时代的汉语和汉字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文信息处理的现状与展望》(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4期)《 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对术语学理论建设的认识与建议》(2001年《科技术语研究》)《汉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的回顾及思考》(《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信息处理与语文教学领域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关系》(《语言规划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2006年9月)、《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的基本原则》《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第3期)、《语言文字标准编写的基本要求》(《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1期)。其中语言文字标准化方面的文章填补了我国研究的空白,在学界具有很大影响。还参与编写了《语言学年鉴》(2003——2007年)《中国教育年鉴》(2002——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2011年)、《奥运体育名词》(2008年)等著作。

2011年,受中组部和教育部的派遣,她作为中央国家机关第七批援疆干部到新疆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民族语文翻译局)工作,分管双语学习工作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援疆期间,发挥援疆干部优势,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新思维和新理念有效融入新疆语言文字工作,搭建新疆与国家及内地联系的桥梁,推动新疆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新发展。在教育部、国家语委的支持下,建立了语言文字工作援疆机制,通过积极协调,与国家和地方省市的相关单位达成众多援助项目。援助项目内容涉及新疆语言文字工作硬件建设、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人才和干部培训等多个方面,援助经费达300万元。如 “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新疆公共服务领域维吾尔文译写规范语料库建设”、“新疆多语种名词术语电子词典研发”、“新疆锡伯语有声数据库建设”、“语言文字工作系统干部培训”、“新疆国家级和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新疆语言文字工作的条件和环境,大大推进了新疆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对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自治区民语委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母校寄语:母校虽处偏远之地,但有安静的学习环境,有甘于奉献的老师,有求学若渴的同学,我在这里得到充分的成长和发展,确立了人生的目标,萌生了人生的希望。母校培养了我的坚忍不拔,培育了我拼搏的精神,给了我求索创新的能力。踏入社会几十载,秉承母校传统,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竭尽所能,默默奉献。取之于母校,回报于社会。

莘莘学子无论走多远,总会频频回眸母校,母校情,学子心,校训记心间,师恩永不忘。追今抚昔,无比欣喜,如今的母校早已超越往日,一代代栋梁之材遍及天下。祈愿母校在新的时代勇往直前,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