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懈地追求,不断地学习 ——记数学系1985届校友、聊城一中全国模范教师 王树臣

不懈地追求,不断地学习

——记数学系1985届校友、聊城一中全国模范教师 王树臣

 王树臣,男,1964年5月生,1985年7月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现任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曾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聊城市首届“水城名师”、聊城大学数学科学院指导教授等荣誉称号。主编或参编了七本书,在《基础教育改革论坛》等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了四篇论文。现主持两项国家级课题、四项省级课题、六项市级课题,其中国家级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四项市级课题已结题。他写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思想体系的创新和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现任山东省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聊城市数学委员会副秘书长、聊城市教育委员会理事等。

他从教二十八年,和学生一起探索高中数学之奥妙;他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幽默机智,坦率真诚,富于情感;他知识广博,激情饱满,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他笃信“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一辈子做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一位老师,应追求集“学习者、求知者、探索者、实践者和引领者”多种角色于一体。他虚心学习,潜心钻研,理念先进,尊重个性,主持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不断开拓进取。2007年被人事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特级教师”称号,2005年被市教委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聊城市首届“水城名师”,2001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1999年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997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等称号,2013年被聊城大学数学科学院聘为指导教授。

他工作28年来,执着于教育事业,醉心于教书育人,送过11届高三毕业生,担任数学教研组长6年,担任学校教研室主任14年。一直在一线教学,教学成绩优异,为高等院校输送了大量人才。

聊城市教育局主编的《名师启示录》收录了他专业成长案例——《做最受学生欢迎的科研型教师是我一生的追求》,2005年9月2日的《新教育报》进行了同题报道。2007年《聊城日报》教育周刊9月1日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教师节特稿报道。

他,就是聊城一中的数学教师、教研室主任王树臣,自1985年由聊城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聊城一中任教数学课至今。

做一名好老师,是他的第一追求

作为一名理科教师,他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业务知识,并注重文理兼融,有深厚的文化积累。他重视学习,善于反思,把积极探讨教育教学规律、努力追求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作为不懈的追求。

在教学中,他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对学生感情深,工作细,方法活,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他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思想,和学生做知心朋友;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探索教育教学的策略方法。课堂上,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贯彻课堂的始终”为主导思想,坚持“严谨细致幽默”的风格,把先进的教育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与高中数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效果显著。每学期他都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王老师始终走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沿,是新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实践者、指导者。他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习方式。基于曾经实验过的自学辅导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诱思探究教学法等,他探索出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这种模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教学设计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的问题为载体,以思维方法训练为主线。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断地提出问题,紧紧抓住问题的本质,实现问题的理解,使问题等到解决。启发诱导贯穿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知识的预设和生成,精讲精练,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和感悟,注重学法指导,注重层次差异,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审美观。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努力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他所教的学生大都表现出学习的潜力和创造力,成绩优异,为高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任班主任工作的8年中,王树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来实施对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健康全面发展。他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多年被评为模范班主任。

学习提高,是他不懈的追求

作为一名老师,他树立终身学习、学习终身的观念。王树臣认为,学习是自信的源泉,发展事业必须学习,读书学习是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信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进行思考,研究教育,实施教育。当一名好老师,要加强学习,要博览群书,这样才能汲取他人的智慧,超越自己。他不断学习思考以充实完善自己,抓住各种机会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理论和新课程理念。

——1998年他参加了为期40天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2001年他参加了为期18个月的山师大研究生进修班的学习。

——2004年5月份他在北京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新课程通识和学科培训。

日常教学过程中,他购买了百余本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书籍,订阅了5本专业报刊已27年,并记下了自己深刻的体会。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教学过程中,他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如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不能像“大家”那样站在“至高无上”的高度来认识数学、把握数学的本质。因此,他非常看重课下的学习“充电”。他认为,学习是工作的必需,只有学好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理论和教育科研的方法,才能肩负起培养、塑造一大批科研型、学教型的教育教学群体的重要责任,自己必须通过学习始终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他也常常告诫年轻的教师:学习可以提高自身能力,学习富有哲理和启发意义的文章能使心灵净化、心态平衡、自信增强;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或理念能使方向明确、少走弯路、提升品位、可持续发展;学习本专业知识能使自己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本质、避免盲目、专业引领;学习其它知识能弥补“专”而达到既“专”且“杂”,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

王树臣还常说,学习需要反思。在给青年教师进行校本教研培训时,他曾谈到校本教研的主要途径十二个字:“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他给大家分析说,这不仅是校本教研的主要途径,又何尝不是人生成长发展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实践反思,通过学习和实践的理论或理念,反思自己的工作和教学的成功点和不足点,不断改进工作和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工作和教育教学水平并付诸于实践。让所有在场的青年教师受益匪浅。

王树臣一直都在实践学习。从带领老师学习诱思探究教学科学论、魏书生的教育思想、洋思中学的教学改革、衡水中学经验、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到掌握新课程理念,从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到请专家作报告,他的教育教学思想水平和专业质素得到很大的提高。                                      

引领教研,是他人生的新境界

     作为教研室主任,王树臣为全市和学校的教育教研做了较多的贡献。

在学校对新分配的教师,每年暑假负责安排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对参加工作时间不满3年的教师,每学年负责安排五次青年教师学术报告会。每周安排3-5人上公开课或示范课、样板课、研究课,每学年听课指导不少于160节,这些工作都需要王树臣的安排协调。辛勤的工作使全体教师的思想水平和专业素质得到很大提高。

2000年以来,王树臣每年给聊城大学数学科学院实习生、毕业生作报告。2004年至2008年,教师节前夕他每年都要代表名师向市委、市政府、教育局领导汇报工作。05年6月,他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分别到高唐二中、聊城四中和原聊大附中作课并座谈交流。05、06年7月,他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全市青年教师培训活动,作了如何上好一节课的报告,并进行说课示范、指导备课、评课活动。05年8月,他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名师带徒工程活动,并代表名师典型发言。06年他在市教育局组织的“名师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上作为名师代表发言,在聊城大学“聊城市名师启动工程”现场会上代表名师发言。

聊城一中是山东省新课程实验定点联系学校,他圆满完成市教育局的师训科、基教科、教研室、教科所安排的各种活动材料、研究课题,并代表聊城市向教育厅领导汇报新课程实验经验,被推荐教育厅参加教育部的南京联席会议作典型发言。

王老师始终在第一线实践实验,他努力追求做一名科研型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并注重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反思。反思教学中的“困惑”,把“困惑”变成“问题”,把“问题”变成“课题”,并不断总结成果。

王树臣主持开展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从1999年开始,他主持开展实施全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顽强精神。目前,已编辑出版了十九期学生优秀研究性学习论文集《实践与研究》。

王老师之所以取得今天的骄人成就,在于他的孜孜追求,在于他的高尚境界。他在“教学日记”中写道:要做一个甘于寂寞、乐在其中的学习者,一个不断“充电”、及时“输血”的求知者,一个精于钻研、善于创新的探索者,一个前卫理念、崭新思想的引领者,一个勤于理性反思、乐于奉献的实践者,一个因人制宜、尊重个性的管理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达到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科研的能手,使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

母校寄语谢师会友念母校,祝愿辉煌千载存;执手扬鞭奔前程,试观风雷九天激!值此母校四十华诞,衷心祝愿聊大更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