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校成长 为母校争光
——记政治系85届校友、枣庄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曹胜强
曹胜强,男,汉族,中共党员,生于1963年1月9日,山东乳山市人。1985年7月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现聊城大学)政治系81级1班,后留校在历史系任教。1989年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1992年晋升为讲师,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世界现代史和国际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93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与学科带头人,1994年被评为聊城师范学院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任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政治辅导员(副处级),聊城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处长,聊城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党委常委。2004年,调任枣庄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2005年被评为枣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3年至今,任枣庄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现为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理事、中国苏联东欧研究会理事、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会成员、山东省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成员、山东省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山东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合作导师、聊城大学世界史、国际政治、科社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胶东山区大学梦
1963年新年伊始,他出生在胶东半岛昆嵛山下、黄垒河畔的一个山村。村东是山,村西是河。村子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瑞木山,当地方言读作“水木山”。苦菜花,是他家乡的点缀。小的时候看电影《苦菜花》,影片的故事情节大都模糊不清了,但有一句话却深深铭记:叫“苦菜花根苦花香”。
60年代,农村的教育十分落后,村里的孩子上学都很晚。他上小学时都已经有8岁了。更糟糕的是,1973年北京一个名叫黄帅的小学生被卷入一场“小学生事件”之中,她一夜之间被树立成“反潮流的革命小闯将”。同年,辽宁还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白卷英雄”张铁生,全国都在进行这一场“教育革命”。于是,他的小学阶段基本上就是喊着“要做小闯将,不做小绵羊”的口号度过的,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不过,他们还是幸运的。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当时,他正在家乡乳山县冯家公社瑞木山联中就读,由于教育质量无法保证。1978年9月,他的父亲决定将他转入海阳县第二中学,从此他离开了母亲、离开了家乡,来到他父亲工作的海阳县徐家店,海阳二中就在这里。海阳二中是一所重点中学,教师水平高,教学质量好。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他的成绩也逐步提高。但由于基础差还是难以跟上,1980年初次高考失败。1981年高考时实行的是预选考试制,就是由县组织统一考试,按一定比例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才能获得参加全国高等院校统一考试的资格。他所在的文科班当时有近70名学生,只有10个参加高考的名额。他在十分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10名通过预选的同学都顺利考上了大学,而且只有一个专科,其它全部是本科,这在当时的海阳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981年9月10日,怀揣着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政治系的录取通知书,他从胶东半岛来到鲁西平原,开始了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开学伊始,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就更名为聊城师范学院。四年间,学习于斯,生活于斯,在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极有为、蓬勃向上的气氛中,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并留校任教。
三尺讲台育桃李
1985年7月大学毕业之时,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刚刚成立一年,师资队伍缺乏,他留校后被分配到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担任世界现代史的教学任务。只有一年的准备和适应,他就接受了教学任务走上了讲台。但一年来的刻苦钻研和努力学习终于得到了回报,他的课得到了第一批学生的称赞。1988年,毕业仅仅3年,他便在聊城师范学院举办的首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进行了全校观摩课。之后,我对教学的兴趣更加高涨,对教学的渴望更加强烈,对教学的信心更加增强。
不仅如此,他还不再满足于课堂教学,不断加强教学研究。1996年主编的第一部教材《世界现代史教程》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主编的《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首次采用导读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世界史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好评,现有百余所高校陆续选用,南京大学等高校将其列为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参考书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也将其列为参考书目。2001年、2004年、2009年该教材又先后三次修订并出版发行了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2001年,为了配合研究性学习和能力培养,又主编了《世界通史教程教学参考·现代卷》,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出版发行第二版,该教材被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编入《历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2008年8月主编了《世界通史教学指引》,分古代卷、近代卷、现代卷三卷,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年10月,主编了《历史学专业主干课程导学》,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卷,由九洲出版社出版。主讲的“世界现代史”课程为山东省精品课程。
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为获得高层次教学成果奠定了基础。2001年8月,曹胜强主持的“高等院校世界近现代史通用教材创新体系建构”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12月,“高等学校历史专业主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2月,“高师历史专业综合教学改革”再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同年,“基于‘对话—合作模式’的世界通史教材体系建构(教材)”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在他的带领下,枣庄学院历史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成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
刻苦研究结硕果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教学是天职,科研是本分。所以,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他注重加强科研工作,培养创新能力。1989年12月,他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祸水东引并非慕尼黑勾结的直接动机》。文章发表后激动了好一阵子,从此他开始在科研的园地里默默地耕耘。1990年到1994年,虽然是他科研工作的初期阶段,但也不乏精品力作。1991年10月发表在《世界历史》上的《凡尔赛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之比较》,1992年9月发表在《世界史研究动态》上的《8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绥靖政策的研究》,1992年10月发表在《军事历史》上的《是欲擒故纵的苦肉计吗——也谈珍珠港事件的发生》,1993年2月发表在《军事历史》上的《美英为何一再拖延开辟第二战场》和1993年10月发表在《世界史研究动态》上的《也谈珍珠港事件起因之争》等论文,都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1993年7月,出版了第一部学术著作《从雅尔塔到马耳他》,由著名学者张之毅先生作序,团结出版社出版。1994年又出版了著作《美国在台湾的抉择》。由于科研工作的突出成绩,1993年被评为省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994年8月被评为院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4年11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为了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1995—1996学年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师从刘祖熙先生学习“20世纪世界史”。其间边学习边研究,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并为今后几年的科研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1995年以来的三年内,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其中1995年6月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上的《苏联与雅尔塔体系关系初探》,1996年8月发表在《东欧中亚研究》上的《东欧社会主义的兴衰与苏联的关系》,1997年2月发表在《世界历史》上的《20世纪国际秩序的历史研究》,1997年12月发表在《史学集刊》上的《论1939年苏联的外交选择》等论文成为他的代表之作,文中的许多观点多次被学者引用,前三篇论文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997年1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
做大学教授是我的梦想,但不是终极目标。他并没有因为教授职称的获得而裹足不前,相反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攀登。2001年2月在《世界历史》上发表《我国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研究》,2004年10月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上发表《20世纪世界革命的历史回顾与反思》,2005年12月在《枣庄学院学报》发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启示》一文被《世界史》全文转载复印。2006年5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二战研究在中国》对1950年以来祖国大陆发表文章作者队伍进行了统计和排名,曹胜强在排行榜中位居第17名。2005年,获得“枣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与此同时,不断争取课题并著书立说。先后获得全国教育规划课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出版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要籍概述》、《南疆沉思录—美国在台湾的抉择》、《纵横捭阖的外交家》、《简明世界通史》、《20世纪的世界革命》、《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论》、《墨子研究》、《台儿庄大战资料选辑(上下卷)、《运河文化研究从书》、《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体系的视阈》等著作。其中有两部代表作:一是《20世纪的世界革命》,2000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世界历史》、《理论学刊》、《大众日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聊城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了书评,给该书以高度评价。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把书中近30万字的内容收入该院网站,作为庆祝建党80周年的参考资料。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还将本书编入《历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2001年,该书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二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体系的视阈》,201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光明日报、环球时报、学习时报、中华读书报、《世界历史》、《山东社会科学》等权威报刊发表书评,高度赞扬该书在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中的贡献。2012年先后获得枣庄市、山东省高等院校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013年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母校寄语:忆往昔,桃李不言,自有风雨话沧桑;看今朝,厚德载物,更续辉煌誉五洲。祝福母校生日快乐,祝愿母校更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