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科研 甘于教学
——记化学系84届校友、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邵学广
邵学广,男,原聊城师范学院化学系1984届毕业生。1984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87年获得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中科大与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Kyot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联合培养分析化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执教,1995年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调动至南开大学工作。1995年以来,多次出访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并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香港理工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UBC)大学等也开展了多项合作研究工作。
奋斗不懈 累累硕果
邵学广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信息学,研究内容包括复杂体系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及其在“高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优化算法及其在团簇优化中的应用研究。他先后从事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以及横向合作研究项目,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0余名,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Analyt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Computational Chemistr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30余篇,编著、翻译或合作出版学术著作5部。
邵学广曾兼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副主任等职务。现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分析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心实验室(测试中心)主任。同时,还兼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分析化学》、《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中国化学)》等多种期刊的编委会委员、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国家海洋局海洋溢油鉴别与损害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烟草行业烟草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02年获教育部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3年获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10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在研究生学位论文期间,邵学广教授跟随导师从事了稀土化学研究,主要从事稀土元素在印染领域的应用研究,开展了稀土元素在纤维染色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二十世纪末,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增长,科学研究领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革。学科间交叉联合,新的领域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化学信息学作为一门由化学与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结合而诞生的新兴学科,获得了极其迅猛的发展。邵学广教授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中,开创了化学学科的一片新天地。
1992年以来,他先后对多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工作。当科学家们努力通过实验手段开展科研工作时,邵学广教授创造性地将小波变换的数学原理应用于分析化学信号处理,建立了分析化学中的小波分析方法,成为国际上较早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处理复杂分析化学信号的先锋。他开创了小波分析用于分析化学信号的基线校正和重叠分析化学信号解析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在线小波分析”,为多组分复杂体系的复杂信号解析和分析仪器信号在线处理提供了新型方法。在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之际,邵学广教授将“免疫算法研究”引入化学领域,建立了用于维复杂分析化学信号处理的免疫算法,开拓了化学计量学的新领域,为化学计量学研究提供了新型的原理和手段。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将免疫算法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方法相结合发展了复杂样品的“高通量分析”方法。同时,邵学广教授还开展原子/分子团簇的结构优化及主客体体系的分子模拟研究,建立了一系列高效优化算法,得到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结果。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邵学广教授将化学计量学算法应用于近红外光谱信号处理和建模方法研究,并针对实际复杂体系分析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业生产,实现了产学研的结合及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
20多年来的教学科研生涯中,邵学广教授不仅在科研工作成果丰硕,在对学生的培养上也同样尽心尽力,迄今为止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0余名。由他培养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如今足迹已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为分析化学学科输送了人才。
师恩难忘 感恩母校
作为一名在科研和教学岗位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荣誉的科研工作者,又作为一名桃李满天下的导师,他并没有忘记自己这一切成就的起点。1980年,他踏入了当时的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聊城大学前身)。在这里,他踏出了走进科学研究殿堂的第一步,并从此通过一步一步的不懈努力,摘取了科学研究的累累果实。如今的桃李栽种人,曾经也是同一棵树上的果实,也曾有过聊城大学各位老师的关怀与教诲,还有同学的互相扶助。
师恩难忘,感恩母校——这是邵学广教授对聊城大学的寄语。聊城大学短暂数年的生活成为他永生难忘的经历。正是在这里,他描绘了第一笔人生的蓝图;正是在这里,他走进了知识的广阔绿洲。这段宝贵的经历成为了他迷茫时的明灯和通向理想彼岸的舵手。曾经的老师们用黑板、粉笔挥汗耕耘,还有那谆谆教导。在他指导自己学生的时候,总是以曾经的恩师们作为榜样。他常说,谁都离不开老师,不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不论有多么大的成就,这一切的起点都来自曾经的老师们的教诲;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是我们一生都受用不尽的财富,没有老师的教诲,就没有后来的前进与成长。邵学广教授这样评价曾经的母校,也这样教育着他的学生们。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三十年前初入聊城大学时的景象仿佛并未走远。回想起多年前老旧的学生宿舍,那里留下了太多的回忆。曾经在这里,一群胸怀大志的学生一路同行。图书馆里飘逸着油墨的清香,他觉得至今都依稀还能想起。
是母校,为他赋予生命新的意义,指导他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有人说生命的意义来源于生命中的经历。正在他风华正茂的人生阶段,母校让他见识了学问的厚度,知识的广阔;让他懂得了做人的原则,人生的价值。
是母校,光彩夺目的英姿,让他放飞梦想。经过四年的锤炼,他的梦想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真实,从而振翅高飞,在科研的道路上冲破一座座的难关,取得了现在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
转眼间,毕业已三十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校不断建设,母校许多面貌已不复当年模样。新的教学区建了起来,新的教学楼盖了起来,新的教学设施安装了起来。母校正用新的气象为学生创造宁静致远、优雅先进的学习环境;正在用新的光辉来兑现她务本维新、厚积薄发的承诺。然而,在邵学广教授的心中,有一种深深铭刻的记忆,是怀念!有一种心灵深处的悸动,是感恩!有一种跨越时空的祝福,是歌颂!在科研的道路奋斗前行,他忘不了母校给予他的教诲,忘不了母校给予他的锻炼,忘不了母校给予他的梦想。在漫长的研究生涯中,是母校曾经灌输的信念支持着他前行,为他掌起一盏明灯,始终为他照亮前行的方向。
母校寄语:师恩难忘,感恩母校!母校是灯,照亮我前行的路。母校是路,引我走向黎明。值此母校四十华诞,我衷心地祝愿母校青春永葆,繁荣永恒!再接再厉,继续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