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创新——记政治系82届校友、济南大学党委书记范跃进教授

在发展中创新

—— 记政治系82届校友,济南大学党委书记范跃进教授

    范跃进,男,1958年8月生,汉族,山东省冠县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72年12月考入冠县第二中学。1975年5月高中毕业后下乡,担任过乡村赤脚医生、公社多种经营管理员。1976年11月参加工作。1978年9月,考入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1982年7月毕业后留校担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教师。198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9月至1996年9月,历任聊城师范学院总务科副科长,综合服务公司经理、院长办公室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高新技术开发办公室主任、院长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1996年9月调入淄博学院,任党委副书记、院长。2001年3月至2003年10月。任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2007年3月7日,省委决定,范跃进同志改任济南大学党委书记。

飒爽英姿做学问,霞光满照翰林场

    在承担繁忙的党政领导工作的同时,我一直承担着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注重教育教学研究,在《求是》,《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发展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我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在我国高教界引起较大反响,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几十家媒体进行过报道,中央电视台今年8月"名师名校"栏目对其进行了45分钟的专访.其《在合并建院中加强专业建设培育学科优势》,《不分专业招生与学分制教学改革试验研究》两项教学研究成果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要从事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家软科学课题1项、山东省重点社科规划课题4项、山东省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2项、山东省十一五规划前期招标课题1项、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课题1项;出版学术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经济学,管理学专业领域内,在《世界经济》等国内一级学会刊物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其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摘报》等转载.著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新兴工业化道路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世界经济年度报告》,《山东省产业经济发展报告》,《现代产业组织问题研究》等10余部专著.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淄博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多次荣获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被评为山东省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山东省百人工程理论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被评选为中共山东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山东省第十届人代会代表。兼任中国十届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评审委员会经济组专家、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经济组专家、山东省外经学会名誉会长。

紧跟时代需要,在发展中创新

    自1996年担任高校领导职务以来,提出了一系列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两次领导了高校合并,对高校的建设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探索,使山东理工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在教学、科研、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中起着核心带动作用。作为一所新大学,在学校合并之初,学校就高度重视学科、专业的调整和优化,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构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定位是建设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特色求发展。合校之初,我们有8个学科门类,别的学校都在努力争取增添学科门类,我们的做法却是努力压缩学科门类,学校撤销了教育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留下了理、工、经、管、文、法六个学科单独设院,而把这两个学科的师资集中到通识教育平台上,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从而使我们更能着力发展理工类的优势学科。除了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之外,我们还与驻地各大企业研究院和专职科研院所联合成立了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院,对我们的学科建设、科研水平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加强了社科研究和文学艺术专业的建设,目的是实现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加强理工类人才的人文精神、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前段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讨论很热闹,但我个人的观点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已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公益事业性质,绝不能把高等教育产业化,高等教育绝不能以追逐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但是,高等教育不能产业化,并不是说高校的建设可以不讲经济规律,不讲投资效益。教育也是一种投资,办学得遵循经济规律,教育投资必须算经济帐。一直到今天,还有人说我们这种做法会导致今天的大学就是明天的负债的企业现象,存在破产的危险。持这种看法的人,有三个问题没有弄清楚:一是没有研究这一问题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如果国家现在有钱投资,当然不贷款最好。但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另一方面是国家没钱。怎么办?二是一所学校的发展关键要看它的社会贡献。我们这几年增加了20000多大学生,这等于使社会上20000名适龄青年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解决了20000个家庭的子女上大学问题,缓解了国家和社会20000个就业岗位,提高了20000名公民的素质,并且以后还会继续这种贡献。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为山东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培养、提高就业人员的素质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是大局,是主要的、关键性的。三是没有算一个经济账。国有大学不同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经营投资,必然带有投资风险,经营不善就可能破产。国有大学的投资是地产、房产,随着大学的发展,它的有形与无形资产都在增值。建设完山东理工这所大学,共投资10亿,其中贷款5亿,仅考虑资产、地产增值,这5个亿的贷款就已带来2个亿,因为,我们的新校区经中介机构评估,资产估计在14亿左右,你说有没有风险?另外,企业的经营成败关键看市场,而高等教育的市场是巨大的,到2003年我们山东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5%左右。我想,把这笔账算透了,就会打消大家的疑虑。当然,也不是贷款越多就越好。这里面也有经济学,你要研究好学校的规模效益,把握好度。

与时俱近,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大学是通过文化来培养人才的。我自参与高校工作以来,积极推进学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因为任何一所大学必须有自己内在的文化内涵,有自己的文化亮点。我认为大学文化是历史积淀和现实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是高校的主体--师生员工在教育、科学、教研、生活的长期活动中共同创造的,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较大差异,每所大学的文化又都是以其个性精神和特定物质条件构造的有机统一体。从一定的意义上讲,这种大学文化的层次,决定了大学的水平高低,换句话说,大学与大学之间的本质区别,就是大学文化的差别。没有大学文化的提升,要实现大学办学水平的跨越,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始终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学校教育目的的达成与否及其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文化创设的教育环境。大学文化的品位直接影响到教育环境的优劣,进而影响到学校所造就的人才的品位。因此,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增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人与文化双向建构的教育本质观和科学发展观,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对大学文化的建设我主要是从三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山东理工大学已经初步构建起了富有特色的物质文化,一个育人的良好的物理空间已初步形成。二是制度文化。文化建设必须靠制度来保证。从制度文化的角度来设计和制定制度,营造宽松、和谐、具有亲和力、充满关爱的制度环境。三是精神文化。它体现为一所大学的价值观,体现为弥漫校园的精神氛围和历史穿透力。我们侧重抓住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来抓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当然,文化建设不是一年、两年之功,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发展。大学文化既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我将以自己的努力为这种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自己的努力,为大学文化的内涵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