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 书写人生华章 ——记政治系1981届校友、泰山学院党委书记 王庆功

天道酬勤 书写人生华章

——记政治系1981届校友、泰山学院党委书记  王庆功

王庆功,男,汉族,生于1958年12月,山东茌平人。1982年1月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并留校任教,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教授。1999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先后担任聊城师范学院宣传部理论教育科副科长、科长,政治系副主任、主任,教务处处长,党委副书记等职务,2002年7月被任命为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2004年9月调任山东警察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2011年11月调任泰山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13年3月至今任泰山学院党委书记。

“文革”岁月

1958年12月,王庆功出生在鲁西平原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它坐落在聊城与茌平的交界处、大运河的东岸。记忆中,运河两岸林木茂密,垂柳拂堤,绿草如茵,是与小伙伴们一起戏水游玩的乐园。那时,他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河边嬉水,捉鱼捉虾,玩摔元宝、捉迷藏。

1966年9月,8岁的王庆功带着美好的憧憬走进了小学校门。然而,此时正值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在那黑云压城的年代,即使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也被完全打乱,学校的课程无法正常进行下去。那些日子里,经常跟着高年级的游行队伍,打着小红旗,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小学上了五年,连汉语拼音都没学全。1971年升入初中,教学秩序仍然比较混乱。那时,学校突出政治挂帅,重视生产劳动,轻视课堂教学,轻视知识学习,学生们推车、拔草、打扫卫生是经常的事。1972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各项工作开始整顿,教育也逐步开始走向正规,教学秩序渐渐转入正常,也恢复了期中和期末考试。但是,由于小学五年基本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老师无法完全按初中课本进行讲课,而是花费大量的时间补习小学课程。这一年,王庆功很有幸地遇到了恩师姜曰文老师,他渊博的知识、精彩的讲述,激发了自己学习的热情和阅读的兴趣。王庆功从他那里借来了《苦菜花》《红旗飘飘》《林海雪原》《大刀记》《三国演义》等,这些书籍使得王庆功的初中生活充满了乐趣,也初步奠定了较为扎实的文化基础。

1973年,王庆功通过推荐及考试升入高中。高中的生活十分艰苦,经常吃着地瓜面、玉米面混合做成的窝头,有时甚至连窝头都吃不饱。尽管那时出现张铁生“交白卷”、“马振扶事件”与黄帅事件等,使高中正常的学习生活不断受到冲击,但是他仍能挤出时间坚持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高中学业。

1975年高中毕业后,王庆功回到村里担任大队会计。这一段时间是充实的,在接触社会的实践中,了解了中国社会的现实,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积累了生活的智慧。然而,这一段时间也是最苦闷的,他一度以为自己的一生就要在这片广阔的黄土地上度过了,瞻念前途,常常感到无奈与迷茫。

1977年,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决策下,高考制度终于恢复了,这犹如一股暖暖的春风,吹遍了华夏大地。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关闭10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王庆功与570多万学子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通过公平竞争跨进了大学的校门。

大学生活

大学生活是充实的。作为一个农村长大的青年,刚刚踏入大学校园,一切都感到陌生而新鲜。刚入校时,王庆功曾写下这样两句打油诗:“男儿当立凌云志,应遣惊雷上笔端”。他自己深深地知道,必须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才能弥补不足。于是他们那批人都怀揣着这样的信念:一定不要再荒废宝贵的时光了,应当以刻苦的学习把失去的青春找回来。四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地学习,挑灯夜读,每天晚上都熬到10点熄灯的时间;正是对知识有着如饥似渴的追求,同学们对“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乐此不疲;有时为了弄清一些知识点,甚至为了某个问题,同学们常常辩论得面红耳赤。就是因为这种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装在脑子里的强烈的学习欲望,王庆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大学四年,王庆功充分利用假期、周末和课余时间,配合哲学、经济学、中国史、世界史的学习,阅读了大量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外国名著和政论著作;配合欧洲哲学史的学习,阅读了培根、狄德罗、笛卡尔、卢梭、康德、黑格尔的一些著作;配合经济学的学习,阅读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詹姆斯·穆勒和马歇尔等人的系列著作。虽然他学的是思政专业,但特别喜欢文学和历史,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和历史著作。刚上大学时,并不知道选择那些书读,就把外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找来,根据它们的介绍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学习。比如,阅读了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大仲马、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雨果等作家的主要著作;同时,还阅读了鲁迅、郭沫若、老舍、许地山等人的主要作品。正是四年中大量的阅读,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完善了人格,为他以后走上社会、从事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他至今清晰地记得,在晚自习前,每每与许多同学沿着校园东墙外的羊肠小道一起散步,大家经常你一首我一首的进行唐诗宋词的背诵比赛,徜徉在古代诗词的海洋里。在课余饭间,他与哲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一起,探究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髓要义。有时为了改革开放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大家海阔天空,各抒己见。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感慨不已,那真是悠哉、快哉、乐哉!

四年大学生活朝夕相处的42名同学,当时的欢声笑语至今清晰地储存在他的记忆里。王庆功现在常常回忆起大学生活的那段时光,有的同学是那么刻苦,四年时间几乎没有午休过,充分利用午休时间学习英语,进行课外阅读。那种坚韧不拔、刻苦学习的精神至今鼓舞着他;有的同学是那样的睿智和幽默,有的同学是那么达观和淡定,有的同学是那么条理和严谨。他们中这些优良的品质,至今使得王庆功难以忘怀。还有他们的老师们,有的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精益求精,有的对科学工作一丝不苟,有的对管理工作勤勤恳恳,有的对同学无私关爱。他们这些高尚的品质,对王庆功影响深刻,至今谈起来依然感慨万千。这些老师不仅教给王庆功知识、方法和严谨治学的态度,而且教会了他如何做人、做事。

从教之路

1982年,王庆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职,被分到了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曾先后主讲过《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市场营销学》、《现代管理学》、《产业经济学》等多门主干课程。

从学生到教师,这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天地君亲师”。教师是最神圣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但对于一个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面临着从读书到教书的重大转折。如何从一个汲取养分的学子转化为一个教书育人的老师,如何把自己的所学所思传承发扬,这是值得王庆功深入思考的问题。他自己觉得,高校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要发自内心地挚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追求真理,崇尚学术,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于是,他把这份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深深的爱浓缩到了教学模式的积极探寻中——怎样讲,能让学生听得更明白?怎样练,能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学会理论、方法之后更为熟练地应用……教学过程是一种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学过程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以及应对未来工作和生活各种挑战的态度和智慧。因此,王庆功从毕业留校到1993年晋升副教授这段时期,主要围绕着教学工作开展研究,以教学第一线和教学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作为主导方向,积极探索教学及管理的发展规律,发表了一些教研论文。教学中,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注重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刚留校任教,王庆功就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经常随堂听课,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为了讲好每一堂课,往往翻阅大量的图书资料,吃透讲课内容,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那些年,他从不敢偷懒,因为他自己深深觉得,站在三尺讲台上,首先要对得住求知若渴的学生,其次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作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大学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必须善于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了继续提高完善自己,王庆功先后到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进修深造,攻读研究生课程。有付出就有回报,因教学成绩突出,1996年他被破格晋升教授,1999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

从1993年担任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副主任开始,王庆功先后担任系主任、教务处长,2000年担任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2004年调任山东警察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2011年11月调任泰山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13年3月至今任泰山学院党委书记,多年来一直没有离开过教学管理岗位。在工作中,他一直强调,要办好一个院系,办好一所大学,准确科学的办学定位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至关重要。高等院校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合格的人才,学校的一切工作是围绕人才培养展开的,必须树立“以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线”的理念。因此,这些年来,在教学管理中,王庆功特别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围绕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一是强化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二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四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创新是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教学的灵魂,也是高校建设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必须不断地改革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不断地更新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手段。因此,在他担任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副主任、主任期间,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建构,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与董泉增教授一起主持完成了“高等师范院校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建构和教学内容创新”的课题研究,并荣获山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山东警察学院任职期间,围绕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推进实验、实训教学,搭建学生网上模拟训练平台等,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教学改革,并于2006年和2009年分别主持完成了山东省教育厅的两项教改课题,其中一项荣获山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1年10月到泰山学院上任伊始,学校面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学校管理体制由“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向“省市共建、以省为主”转变的实际。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王庆功团结带领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审时度势,乘势而上,提出了“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立地顶天,开放办学”的新思路。通过重新审视学校的办学定位,提出了牢固树立“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质量是生命线”、“教育教学开放性”、“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培养应用型人才”等办学理念;在办学特色上,提出力争在泰山文化研究、服务泰安旅游经济、服务泰安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把学校打造成为泰山文化研究和服务泰安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人才与智力高地;对于人才问题,提出了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先发展”、“重能力、重业绩”、“人人都可以成才”的“人才工作四大理念”并在全校形成共识。特别是关于“人才工作四大理念”的阐释在光明网刊发新闻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学术人生

作为合格的大学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必须搞好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两大主要任务,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王庆功30多年来学术研究的领域,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是不同的,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随着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及关注点和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这些年来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特征,撰写了处女作《按劳分配与平均主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80年代中期,我国乡镇企业出现了股份制这种企业组织形式,撰写了《论社会主义条件下股份公司的性质与作用》。随着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大大高于工业领域的资本有机构成,撰写了《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绝对地租的来源》。此后,围绕传统经济学的一些问题,又撰写了10多篇文章。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利用十个多月的时间,撰写并出版专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纲》。1995年,撰写并出版了《中国投资规模膨胀问题研究》。两本专著均获省社联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996年,撰写并出版《走向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此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以及改革开放理论,撰写了近20篇学术论文。90年代初,省规划办挂牌成立“山东省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在担任研究中心主任期间,曾主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并撰写了20多篇农业经济问题的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三是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围绕这个问题撰写并出版专著《垄断与竞争: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研究》,获山东省社联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围绕产业组织问题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四是警务理论和高等教育研究。围绕这些问题撰写并出版了6本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30多年来,王庆功共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主编《西方经济学》、《现代管理学》等教材13部,在《中国农村经济》、《财贸经济》、《社会科学研究》、《光明日报》等国内重要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2项,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省级课题10余项。在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有3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5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多篇被《高校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摘编或转载。先后荣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山东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山东省公安厅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30年岁月如歌,30年春华秋实。回首走过的人生旅程,王庆功有过彷徨、苦闷和无奈,但更多的是累并快乐着。他把自己的感悟归结为三点:一是做人要正派,这是立身之本;二是待人要诚实,这是处世之基;三是做工作要有敬业精神,这是成事之道。

母校寄语:待到宏图巨展时,桃李芬芳天下满。愿聊大如奋飞之雄鹰,明天更加辉煌!祝福母校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