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学以致用
——记英语系1981届校友、济南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耿建新
耿建新,男,汉族,1958年6月生于济南,1977考入聊城师范学院(现聊城大学)英语系英语教育专业。 1982年2月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英语语言文学。1984年考入兰州大学外语系攻读新闻英语,获文学硕士学位。1986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外语系任教,曾任英语教研室讲师、主任,担任过外语系工会主席。1993年5月调入济南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工作,曾任友好城市处副处长、友协办公室主任、欧美大处处长以及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等职。2000年由山东省委组织部派往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学习国际关系与经济管理半年。2001年6月任济南市招商局局长、党组书记。2004年5月,由国家外专局派往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参加“政府高管研讨班”学习一个月。2006年10月出任济南市外经贸局局长、党委书记。2010年1月任济南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至今。
主要著作有:论文《艺术与进步观》,1991年获山东师范大学社科论文二等奖;教材《英美文学史及选读》,1994年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参编《汉英翻译辞典》,2000年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译著《天才复生—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2001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译著《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200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1977年底,耿建新从农村考进了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也就是聊城大学的前身。在入校进行专业教育时,他才知道被分到了英语系学习。因为十年动乱,外语人才奇缺,国家又面临改革开放的重任,所以急需培养一批外语短线师资。于是,他们就这样成了英语系的学生。当时有些同学还闹情绪,执意要转系去“政治”和“文学”,而耿建新经过老师的教育,安下心来开始学习“ABC”这一文革时期早已被批的体无完肤的专业,从此他也就与“外”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毕业三十周年时,耿建新在母校曾说了这样一段感言:“我们从十年动乱中走来,经过四年的学习,又怀揣着梦想从这里走去。如今我们当中有的成了国际友人,有的成了知名学者,有的成了主政一方的官员,有的仍旧默默耕耘在教育战线,有的甚至离开了工作岗位休闲在家。但无论怎样,当我们回首走过的人生之路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叹,那就是在不经意中我们见证了祖国在短短三十年中迅速崛起的历程。”耿建新毕业后的三十年,主要是在济南市工作,他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变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耿建新有时开玩笑说“我读过两遍《红楼梦》,每一遍只记住了一句话,却使我终生受益。”1975年高中毕业,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耿建新来到了淄博市的城关乡(齐都镇)插队务农。当时可供阅读的书籍甚少,除了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外,只有鲁迅的书和小说《红楼梦》。当时毛主席鼓励学习《红楼梦》,是希望大家借此了解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和兴衰历史,然而耿建新那时读《红楼梦》更多还是出于兴趣。贾政教训贾宝玉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说教给他留下了极深印象,让他明白了学习是随时随地的,只要做个有心人,时时处处都有值得学习探究的东西。这也让其对周恩来总理的一句名言有了新的理解:“与有肝胆人相处,于无字句处读书。”所谓“无字句”之书,不正是社会这本大书吗?抱定这样的人生态度,耿建新在三年的农村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还磨练了他奋发好学的坚强意志。
读第二遍《红楼梦》的时候已经是八十年代了,这时候的耿建新已从兰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英美文学。准确地说,这次阅读是耿建新对照着原著逐集看完了荧幕上的《红楼梦》,原本他想看看连续剧在改编过程中多大程度上忠实了原著,但最终给他印象深刻的却是书中的另一句名言:“眼前有余忘缩手,身后无路想回头。”可以说,在从大学调入济南市人民政府工作以来的二十多年里,耿建新一直用这句话作为警示,时刻提醒自己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不仅要“知足”,而且还要“知止”。上面提到,在农村务农的三年时间里,鲁迅的著作也对耿建新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的一句名言至今还是耿建新工作生活的座右铭:“得以温饱而不奢侈,得以发展而不放纵,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句话让耿建新明白了,做人要有一面镜子,以鉴观照,经常审视自己的内心。
1993年初,耿建新从山东师范大学调入济南市外事办公室工作,起初负责全市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后来又专门负责全市的对外经济与贸易。然无论是在市外办工作还是后来到市招商局、外经贸局主政,他的工作性质一直与“外”字紧密相关,也就与他所学的专业相关。可以说,耿建新的工作经历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对外开放,也给他的人生留下了深刻烙印。
在济南市外办工作期间,耿建新负责友好城市交流。市里主要领导出访或重要外宾接待,只要和英语有关,都由他负责安排工作,并承担翻译任务。有次出访经历给耿建新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那是陪同市里主要领导访问美国,在华盛顿一站与华人社团的几位侨领聚会。九十年代初国内外盛行卡拉OK,这在美国华人圈里也很时髦。大家都选了些擅长歌曲一展歌喉。然而有位自称曾在国内某知名报社工作的中年人拿过了话筒,客气了几句之后说,我不会唱歌,但愿意朗诵一首诗来表达此时心情。朗诵前他卖了一个关子,说诗的首联可能让大家莫名其妙,颔联可能使大家似曾相识,到颈联时相信大家都会恍然大悟,诗的尾联希望大家能若有所思。然后,他朗诵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听众的反应也一如他预期的那样,特别是当他朗诵到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时,大家还真有恍然大悟之感。此诗句在改革开放之初,常被领导出访时引用,以示我们在海外有很多朋友。但作为翻译,这次经历却促使我以后在做翻译前一定要做足功课。比如王勃的这首诗,除了知道诗词的上下文之外,还要了解‘三秦’的含意。那是指秦国旧地,项羽灭秦后,分秦国旧地为雍、塞、翟三国故而得名,后来也才有了陕西自称的‘三秦大地’。”这次经历给了耿建新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做事绝不能只浮在表面,对从事的工作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此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即平时便把已知的名言警句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从其背景到语境都认认真真地研阅一遍,翻译一遍,并在每次担任翻译前都做好充分的工作准备,完成任务后还要认真梳理翻译中的缺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2001年耿建新调到济南市招商局和外经贸局,负责全市的招商引资和外经外贸工作。他把认真做事的传统也带到新的单位,不仅自己率先垂范,也要求下属效法。比如那时我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耿建新就找来资料,要求凡是懂外语的业务干部,一律用原文通读世贸议定书,以便让他们迅速准确地掌握入世后我国拥有的权利与义务,了解世界贸易的游戏规则。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干部们的外语水平,也提高了他们的业务能力,后来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成了济南市对外开放的中坚力量。
2010年新一轮的机构改革把招商局、外经贸局以及负责内贸的贸易服务局合并为新的济南市商务局,耿建新本人也调到了市政府工作,协助市政府分管领导分管涉外部门以及商务和旅游工作。新的工作和岗位同样给他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忆的印记,同样印证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以及“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哲理。
前年九月份,香港建筑师协会的邝会长一行访问济南, 耿建新陪同代表团游览了大明湖。游船时,邝会长问,来济南旅游什么季节最好?耿建新当即引用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对联:“春风杨柳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该联在大明湖历下亭的“名士轩”里,它不仅告知济南最好的旅游季节,还透露出济南的市花是荷花、市树是柳树的信息。邝会长十分感慨,说如今的大陆干部真是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啊!他继而还说当今中央领导人的风采更令海外华人敬佩,像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经据典,名言警句脱口而出,给香港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耿建新问哪些词句印象深刻?他说比如“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张养浩:《为政忠告》)再比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在被革职充军伊犁的途中所写)耿建新对温总理的引述也十分敬佩,于是顺口补充了几例:“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黄石公:《素书》)“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孟子:《滕文公下》)“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并解释说温总理借助古人的诗句表达了他忠于职守,义无反顾,锐意改革的坚定信心。邝会长的感慨说明从事外向型工作的干部不仅在业务方面要成为行家里手,在文化方面也要具备应有的素养,因为改革开放使每一个人都成了对外的形象窗口。
前两年耿建新还接待过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在陪同他游览了新近扩建的大明湖后,先生沉思良久没有说话。他的秘书悄声告知,给先生准备好笔墨。果然舒乙先生有话要写,只见他挥毫写道:“今日大明湖又大、又明、又湖。”对此评价,在场的公园领导连声道谢,因为舒先生终于为济南的大明湖正了名分。原来老舍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曾在济南教书,写了很多赞美济南景色的文章。但在《大明湖之春》这篇散文里,他也曾不无遗憾地写道:“大明湖,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其实,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当然,老舍先生在文中还是对大明湖做了美好憧憬:“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段经历,给了耿建新一个宣传推介济南的良机。后来他接触过很多重要来宾,原本不打算去大明湖观光,但听说大明湖如此巨变之后都欣然前往,而且看后都是赞不绝口。
耿建新还经常利用工作之便向外商介绍济南的诸多“胜迹”,同时还利用自己的所思所学,转达自己对人生的一些感悟,用当下时髦的话说叫释放正能量。比如他经常陪同客人去参观济南的名片——趵突泉,他说咏赞趵突泉的诗句很多,但有一首很著名,那就是刻在了泉旁亭榭立柱上的:“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这是元代著名诗人赵孟頫《咏趵突泉》中的颈联,流传甚广。但如若认真研读整篇诗词后,还会发现更多的信息。比如从此句可以看出,古人是从泉的西南角往东北角眺望,如此泉水冒出的蒸汽才能把数里以外的华山遮挡住,给人以云雾润蒸的感觉。诗的尾联也寓意深刻:“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泉水不仅可以洗涤尘垢,而且还能净化“躁动而孤寂的心灵”。赵孟頫还是大名鼎鼎的画家,他创作的《鹊华秋色图》,被中国画界誉为复兴古典文艺的代表作。据说康熙皇帝对此画喜爱有加,不仅在画作上多有御批,而且在他南巡路经济南时还实地考察了鹊华两山。更值得一提的是,赵孟頫的书法造诣甚高,据说他每日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直至去世,其临摹作品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他本人也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师。真可谓“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可以成就专家,而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可以成就赢家”。
他从这些经历中,感悟出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工作,平凡也好,宏伟也好,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不都是在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吗?所以,珍惜当下,享受过程,如此安好。愿以此感悟与聊大的各届校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