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王宗华做事有股韧劲,无论是学习还是事业,认准的事情就会坚持不懈地努力。1980年王宗华高中毕业,参加高考,以一分之差与本科失之交臂。当时,很多同学劝他去读中专,可他觉得读本科可以多学些知识,就复习一年卷土重来。80年代初,考大学并非易事,只有4%的录取率,可王宗华硬是闯进了这4%,考进了山东聊城师范学院英语系。说到为何选择英语,王宗华谦虚地笑道:“那是因为读高中时,数理化不好,所以无奈报了英语。”话虽这么说,可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学习贵在坚持,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所成就。而王宗华也深知,凭着高中三年浅薄的英语基础,想在英语方面有大的作为,是远远不够的。大学四年,王宗华坚持写英语日记,练习口语,翻译文章,背诵课文……到了毕业的时候,留校任教,这时他已经可以用流利的英文给学生上课了。
王老师的课,深受学生欢迎。因为他注重英语的实际运用,而不拘泥于枯燥的语法。讲课妙趣横生,很让人享受。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他更是有针对性地教学。比如,很多学生阅读能力不错,但口语却不好,与人交流时就面红耳赤,把最基本的单词都忘了。这样的情况,王宗华建议学生把精力花在口语上,无论是同学之间还是与外籍人士直接交流,久而久之,习惯了就好了。但是对于不断有人向他打听学习英语的捷径问题,他只有一句话:无可奉告。他说:学习英语没有捷径可言,只有不断地练习、练习、再练习。
十二年的教学生涯,让王宗华积累了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这期间,他写作多篇论文,发表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英国文化协会的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等刊物上。1989年,不满足现状的他,又准备考研。精心准备了政治、二外,他顺利考上了华东师大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毕业后的王宗华,重返聊城师院任教。三尺讲台,波澜不惊。在大学教书,王宗华只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有限的英语系学生。他时常思考,如何才能把他的经验分享给更多渴望学好英语的人。出书、办培训班这些想法在他脑中犹如电光火石般闪过。
九十年代初的鲁西,并不开放,很多人觉得教书虽然清贫,却怎么也是铁饭碗。想砸掉铁饭碗,外出闯荡事业,并非常人所能有的勇气。然而这时,王宗华的校友宋山木在深圳的“山木培训”,在很短的时间内,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得如火如荼;这也触动了王宗华,让他迈出讲台的决心又进了一大步。
商者: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
[-- 驾驭英语转自《联谊汇》]
========================
嘉澍外语学苑由王宗华先生十几年前创办于上海。
嘉澍外语学苑旨在:
研究中国英语教育的有效性;
研究中国学生各人群、各语言层次的学习效果;
对素质英语教育进行常年跟踪实验、实践;
实验、实践、研究内容包括:
学习者兴趣;
学习者动机;
智力、情商、性格等个人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语言基础训练:一万小时定律在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运用;
素质教育:把英语学习作为工具和载体,将英语教育过程纳入全人教育系统之内。
实验、实践、研究之方式:
招收学生,对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至大学毕业整个过程进行英语学习的设计、指导、实施、监测评估;对成人零基础及职场英语学习进行实践研究;
选取并自行编写相应教学材料;
对普通学校、外国语学校英语教育进行跟踪研究;
对教育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总结,形成论文、专著等等。
几年来的研究结果:
兴趣是出发点。大量案例证明,无论原来如何讨厌英语,都有可能让学生重新喜欢英语学习。
基础是长期能力发展的保障。打好基础之后,学习成绩得到自然提升,且成绩可以稳定保持。成绩提升是学习结果,不是学习过程或目标。
阅读是根本。学生大量阅读,且将正式阅读下沉到小学二三年级段。
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经过多年训练,学习者兴趣广泛,综合知识丰富,视野打开,思维多元。
各年龄段英语学习者可随时联系加入嘉澍外语学苑。最早加入的学员已经升入大学,在嘉澍外语学苑学习达十年以上;最小学员为小学一年级。学员每周来嘉澍外语学苑学习两个小时。在此之外,日常遇到的学习问题可以随时跟老师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