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 ——记英语系81届校友、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张武升

天道酬勤

——记英语系81届校友、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张武升

张武升,男,1956年4月生,山东临邑人,研究员。1977年考入聊城师范学院(聊城大学前身)英语系英语教育专业77级1班,1981年12月毕业。现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曾任两届国家督学,兼任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会长、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会长,获国务院特贴专家、天津市授衔专家、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优秀留学回国人才等荣誉称号。

事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张武升于1981年12月母校毕业后,直接考入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攻读教育基本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著名教授陈信泰先生。张武升于1984年12月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至1985年10月。1985年11月考入西南大学(当时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师从 193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回国的著名教授张敷荣先生,于1988年7月毕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为我国第一位教学论专业的博士)。1988年8月到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做研究工作。1990年晋升为副研究员、副所长,1993年任所长。1995年晋升为研究员、副院长,并被国务院学位办评为博士导师。1997年8月至1998年8月被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做高级访问学者一年,主要研修教育管理与教育研究。1999年2月晋升为院长,任职至今。

事业发展的主要成绩

张武升勤奋敏学,学术成绩出类拔萃。在攻读硕士学位时,就在全国最权威教育理论刊物《教育研究》发表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成为崭露头角的年轻学者,在教育基本理论领域有所建树。在攻读博士学位中,他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进入中小学做科学试验,在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方面有独到的研究,参与创立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并陆续在《教育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与著名教授王策三先生合著《教学实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多次再版,影响较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重点从事旨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创造教育研究,在中小学开展实验研究,发表一系列研究报告和论文,并发起建立了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研究会,开始任常务会长兼秘书长,1999年之后任会长,组织全国20多个省市的数百所学校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性学生,取得突出成绩,得到《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等媒体的宣传报道。与此同时,他还开拓了教学改革、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研究领域。1990年与人合著《教育改革论》列入著名专家学者于光远主编丛书,由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是国内最早的系统研究教育改革理论与方法的专著。1992年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学艺术论》,1993年在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当代中国教学风格论》,较早地对魏书生、李吉林等名师的教育教学进行专门研究。1995年主编出版《教学论问题争鸣研究》一书,在教学论专业领域产生积极反响。

自1999年任院长后,他的学术研究在继续深化原有领域研究的同时,重点进行了教育规划、教育政策等宏观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了天津市教育发展规划方面的一系列重大课题。

2003年主持完成天津市教育现代化研究重大课题,出版《天津市教育现代化“三步走”研究报告》一书,对天津教育现代化实践提供了依据和指导,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主持完成天津市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研究,出版《经济全球化与天津教育对外开放战略》一书,得到全国权威专家高度评价,对天津教育对外开放产生了积极影响。2008年主持完成国家课题《天津教育支撑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研究》,出版《天津教育支撑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研究报告》一书,对国家战略实施和天津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2009-2010年主持《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研究与制定工作,研究报告转化为《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为市委、市政府文件颁发。此外,他还充分发挥科研先导的作用,为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教育决策建言献计,多被采纳,例如天津市与教育部共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重大决策,是他提出的建议被采纳;关于“创建职业教育园”的建议也得到了市委领导的采纳、并逐步转化为市政府的重大决策,现在“海河职业教育园”已经形成规模,成为一个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范例。再如,他关于天津市重视名校长、名教师的培养的建议,得到市政府领导采纳,先是实施了“示范校校长高级培训工程”,之后开启了“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优秀教学校长培养工程”等,天津市在全国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培养工作,得到教育部的好评和其他省市的学习借鉴。

他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努力培养人才。他兼职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共培养教育学博士18名,硕士生14名。其中多位博士已经成为学术领军人物,成为博士生导师,大多数成为学术或工作的骨干人才。

自1981年12月母校毕业至今30多年来,他共主持完成全国课题8项,省、市级课题11项,出版专著20部,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二等一项、三等奖二项,获天津市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三项。

1999年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建于1985年,是全国第一个正局级省、市教科院)院长,他勤奋工作,开拓创新,一直把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教科院作为努力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他坚持实施科研兴院战略。把教育科研作为中心工作,坚持并努力践行“一个中心、四个服务”的方针,“一个中心”:以研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中心;“四个服务”:为教育领导决策服务,为基层学校教育改革实践服务,为教育理论发展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以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计划中教育发展任务和领导委托研究任务为决策研究课题来源,以基层学校改革试验的重点、难点、热点为应用、开发研究课题来源,使全院科研紧密联系实际,研以致用。通过设立教育决策转化奖、优秀研究课题成果奖、发表成果奖、转载、引用奖等,来激励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坚持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鼓励高水平著作和论文的出版、发表,用学术性支持普及性;同时支持向全教育、全社会普及教育教学知识和方法,以提升教育教学的科学水平,正确引导社会教育“消费”和“舆论”。坚持以科研为中心,使天津教科院近十年来承担完成全国课题30多项,市级课题100多项,出版专著近100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0篇,获全国和市级优秀成果奖近60多项,科研实力和水平名列全国地方院所前茅。

他坚持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的理念,用情感和事业吸引和培养人才。近些年来,千方百计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专门人才。作为科研骨干专家,他们不仅为教科院发展做了突出贡献,有的还作为领导干部被输送到市高校和政府部门任职,对天津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积极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建立联系,推荐本院学术骨干利用国家资助出国留学,使院内先后有7位学术带头人分别到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新西兰、英国、印度留学。为落实人才强院方针,他注重用事业留住人才,用好的政策机制激励人才,主动为具有博士学位和正高职称人才打造事业平台,支持他们在学术上脱颖而出。人才强院的各项举措收到显著成效,支撑了教科院科研及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他坚持走开放办院之路。他积极带领全院拓展办院功能和发展空间,在坚持科研为主的同时,向研究生培养、在职人才培训和实验实践方面积极拓展。多年来,先后与天津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西南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申办和建设博士点1个、硕士点8个、高等教育研究所1个,促进了兄弟院校之间相互交流,提升了整体的学术水平;与天津市河西区、南开区、红桥区教育局合作,建立教科院河西分院、南开分院、红桥分院,与60多所市内外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建立了实验基地,拓展了教科院的功能。在对国外开放方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十几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建立了密切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训合作关系;2006年他率团参加OECD国际论坛,用英文作了关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专题发言,受到了大会好评,使与会的10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代表了解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也了解了天津教科院。

毕业工作30多年,张武升获得粗浅的人生感悟“天道酬勤,事在人为”。如果说有一定成绩,一方面是母校培养得好,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是个人的勤奋努力,自己不断地勤奋学习,学习专业知识、业务知识,学习工作知识、人际知识、管理知识,勤奋学习是重要基础;自己不断地勤奋工作,勤能补拙,勤能出业绩,勤能出好的思想品格和情感毅力。“事在人为”,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善于利用条件发展,更善于借用条件发展、创造条件发展。这些都是自己“为”出来的,“为”则成,不“为”则不成。此外,经历这么多年,他对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即“仁者寿、智者乐、义者友、礼者顺、信者成”。仁者爱人者长寿,智慧者快乐,有正义感的人有朋友,讲礼节的人办事顺利,讲信誉的人办事成功。

母校寄语对母校除了深深感谢外,就是建议“朴实孕大才,平实立大业”。聊城大学以“朴实”立校,但出了不少影响全国的卓有成就的人才;聊城大学以“平实”为外观,但能够干出不平凡的大事业。祝福母校持续创新,不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