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衣旰食工作 政绩铸就辉煌 ——记中文系79届校友、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刘贤明

宵衣旰食工作 政绩铸就辉煌

——记中文系79届校友、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刘贤明

    刘贤明,男,汉族,1956年12月生,中共党员。1976年10月被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录取,1979年7月毕业。现为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勤奋学习

    刘贤明非常爱学习,十分勤奋。大学期间,在各位老师的关心指导下,他系统学习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文艺理论、外国文学等基础知识,阅读了大量古代、现代和外国著名的文学作品,记录了30多本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他对学习的专注和对知识的痴迷,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和同学们的赞许,为他在以后的工作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踏实工作

刘贤明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高唐县赵寨子高中担任语文教师。因其父亲部队转业到邹平工作,母亲身体不好,其弟妹又年幼,为照顾父母和家庭,1981年6月刘贤明调入邹平县委办公室,具体负责调研和县委文件、领导讲话、全县大型会议的文字起草工作。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结束不久,改革开放和农村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刚刚起步。时任县委书记董凤基(后历任滨州市委书记、省委常委兼省委宣传部部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已退休)在几次县委全委会和常委会上,就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文革”遗毒的束缚,积极推进和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探索研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发展措施。为落实县委会议精神,刘贤明和县委办公室的其他几位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天,骑着自行车,深入农村、厂矿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和培植典型。在全县四级干部大会上,他和同事撰写的《联产连着心,包字出黄金》、《联产承包是金桥,及早踏上富腰包》、《思想解放天地宽,‘泥碗’胜过‘铁饭碗’》等数十篇调研报告和典型材料,在与会人员中引起较大震动,反响良好。有不少调研报告被大众日报所刊发。       

开拓创新敢为人先

刘贤明在邹平县委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四年期间,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在深入农村、厂矿企业的调查研究方面,全县850个村庄有686个村庄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凭着对党无限忠诚和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发现的各类典型及时进行宣传推广,对出现的问题能结合当时政策和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对推动面上的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成绩突出,1985年底调该县青阳乡任党委副书记、乡政府副乡长。该乡镇地处山区,人多地少,不少地块又是山坡地,农民生活困难。当时村办企业是空白,为了尽快改变这种贫困现状,他从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乡办和村办企业入手,结合他在县委办公室工作期间的人脉关系,不到半年时间就在该乡青阳村建起两座石灰窑。不久,浒山铺村的橡胶厂也建成投产,至今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橡胶再生加工行业。为发展企业,他开着全乡配备的唯一一辆吉普车,四处奔波,找项目、寻资金、请人才。有时发着高烧,但是一听说企业发生困难或问题,他立刻从病床上爬起来,拔掉输液针头就赶去,和企业负责人一同研究办法和解决措施。辛勤的汗水结出丰硕的成果,终于填补了该乡农村无企业的空白。一年后,因政绩突出,被破格提拔为该县县委常委兼县委办公室主任,是当时全地区最年轻的一名县级干部。

1992年初,按照省委领导的要求,要从惠民地区(滨州市前身)借调一名年轻又熟悉基层工作的县级领导干部到省委办公厅担任省委联络员工作。地委经过考察,决定抽调刘贤明前去工作。联络员的主要任务就是调查了解全省各地市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文件及召开的各种会议的情况,总结对面上有指导意义的典型经验,各地市对中央和省委的工作建议等。当时正值深入学习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精神,他负责联系临沂和枣庄两个地市。他非常珍惜组织上给他的这次学习机遇,他遵照省委办公厅领导的安排,穿梭奔波于临沂和枣庄两个地市的县区、乡镇及厂矿企业,深入了解相关情况,及时将各地的经验或建议撰写整理上报,所撰写的几篇调研报告在省委主办的《三不月刊》杂志上全文发表,得到了省委办公厅领导和有关地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联络员工作结束后,他调入山东社会科学院政工处任副处长兼院机关党委副书记,不久调院行政财务处任处长。他上任伊始,深入到科研人员家中,了解他们对行政后勤工作的建议和要求,近期和今后几年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他带领全处同志不到一个月就建起食堂,明显地方便了职工的生活。当年底,他又四处筹措资金60多万元,使居住在八里洼的72户职工终于结束了长达6年靠燃蜂窝煤过冬取暖的历史,为他们各个家庭统一安装了暖气片,实现了集中供暖。广大职工对此格外激动和感谢。这些年来,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饱满的激情,带领他的同事们,先后将全院职工宿舍楼的破旧阳台和窗户统一更换成铝合金,积极配合院领导征用土地、搞规划设计、争取资金——新建了三栋职工宿舍楼,使260多户职工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新建90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大楼;新建了6000多平方米的文献信息中心楼,办公家具全部更换,让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焕然一新。宵衣旰食勤奋工作是他的人生格言,踏踏实实不虚度光阴是他的最大信念。在他的努力下,全院的办公用房、职工的居住条件都发生了显著改善。在全国各地方省市社科院的硬件建设和环境方面,山东社科院名列前茅。

光阴荏苒,30多年来,他始终没有辜负母校对他的期望,没有辜负母校老师对他的教育和培养,用母校老师传授给他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回报社会,服务百姓。无论在任何一个岗位工作,他都是满怀激情、爱岗敬业、踏实肯干、不辞辛劳、积极奉献。他正直坦率宽厚,待人诚实热情,乐于奉献。无论在基层还是在省城工作,都有良好的口碑和群众基础。多次受到所在地方组织的表彰和奖励,在邹平因政绩突出被县政府记大功,在省社科院被院党委荣记三等功,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直机关先进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3年他被省委提拔为该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成为了一名厅级领导干部。

    母校寄语:人生的目标在远方,人生的希望却早已在母校萌生。绿叶情,学子心,校训记心间,师恩永不忘。师恩永驻心间,友谊地久天长。谢师别友念母校,祈愿辉煌千载续;执手扬鞭奔前程,试观风雷九天激。祝福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