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雄鹰翱翔在西部

 

要做雄鹰翱翔在西部

 

——聊城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建功立业纪实

 

 ■本报记者 张兴华

  4月21日,坐落在山东鲁西地区,孔繁森故乡的聊城大学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这封信来自在遥远的雪域高原---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一中任教的群培加措,这位当年聊城大学西藏班的班长现在已是中共党员、优秀班主任、聊城大学西部校友会负责人。

  在聊城大学第八次团代会召开之际,群培加措代表近千名扎根在西部基层的聊城大学校友向母校发来了贺信。看着这封饱含深情的贺信,当年从聊大走出的热血青年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班主任闫增山脑海里。这位60多岁的老教授又一次眼睛湿润了,他激动地向记者讲述了一则则动人的故事……

  带着繁森精神去西藏

  2001年,聊城大学招收了47名藏族学生。4年的大学生活中,母校老师经常给他们讲孔繁森的故事,带着他们到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扫墓。孔繁森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2005年毕业后,除1人考上研究生外,其他46人带着繁森精神全部到西藏基层建功立业。

  群培加措来到了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一中,当起了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从“班头”到“孩子王”,这对他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当学校组织的一次阶段性测验结果出来后,让加措目瞪口呆:两个班100余名学生,考及格的仅有2人,考个位数的却有70多人,好多学生写的作文不超过50个汉字,且错别字连篇。

  老天!这可怎么教啊?自信的加措开始发憷了。没办法,只好挨个了解学生的情况,原来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农牧区,基础不一样,很多孩子跟不上趟,造成汉语水平参差不齐。于是,他把程度差不多的孩子单独组织起来,分类教学,为基础特差的学生开小灶,在实践中,他创造了“情境汉语教学法”。

  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这些藏族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期中考试中,除10来个孩子考了40来分外,其余的竟全考及格了,原本散乱的班级纪律也有了明显好转。而此时的加措,却因为长时间劳作累虚脱了,挂起了吊瓶。学生们听说他们的“大哥哥老师”住院了,非常心疼,纷纷带着哈达、酥油茶来看望他,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很少流泪的男子汉掉泪了,他是为自己的辛勤付出而激动地流泪。年底,他就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

  在2008年初的期末考试中,全校语文考试平均成绩达到82分,是建校以来的最好成绩。这下子,加措成了全县的“名教师”,很多农牧民家长慕名而来,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他的学校。

  “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选择了付出,歌者使人继其声,师者使人继其志。做一名基层人民教师,我无怨无悔!”在给母校聊城大学寄来的明信片上,群培加措说,“要做就做雪域上的雄鹰,永远翱翔在青藏高原。”

  “加措仅是在西藏工作的聊大学子中的一个普通代表。”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桓对记者说,“除了他们西藏班这46人外,在西藏边远地区工作生活的还有数十名聊大毕业生,他们有的在牧区中小学任教,有的从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个个都是好样的。”

  天山脚下青春飞扬

  在新疆,也有200多名山东聊城大学的志愿者,他们放弃大都市的工作,扎根“垦荒”。

  夏明和马婷就是其中的一对。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马婷感到“走孔繁森之路的机会到了”。2005年,虽然已和山东省一所著名高中签约,但心中涌动的那份未了情,仍然驱使马婷来到新疆。女友去了新疆,夏明着急了,“不能让女友一个人在新疆吃苦受累啊!”在征得家人的同意后,夏明也去了新疆。

  新疆冬天晚上的寒冷,对这两位来自山东沿海城市的年轻人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户外滴水成冰、寒风彻骨,蜷缩在三层被子里仍然冻得打哆嗦睡不着觉。他们干脆起来,带着同事往山上扛电教器材“取暖”。

  平时在家连碗都不洗,怕弄伤了皮肤的马婷,在运送电教器材时却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再冷的天,她都随叫随到,并和其他男同事一样扛设备,一天下来,细嫩的手掌磨出了10个大泡,钻心地疼,她硬是没吭一声。

  库尔班大叔今年60多岁了,在收看了远程教育节目后,对大棚种植产生了兴趣。马婷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刻带上有关大棚种植技术的光盘以及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各种技术资料,送给库尔班大叔,并和乡里农综站取得了联系,长期提供技术服务。当年种植的大棚就收到了效益,当库尔班大叔高兴地数着手里卖菜挣来的23000余元现金时,心里乐开了花。他高兴地对村里人说:“都是山东来的年轻人帮了忙。”

  当服务期满,山东的父母已经为他们联系好接收单位时,他们又毅然决定,不回去了,就留在新疆扎根!他们相信父母总有一天会理解他们。

  聊城大学团委社会实践部部长刘长安对记者说,在新疆从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校友们服务期满后,很多人都选择了扎根在那里,永远留了下来,成为真正的新疆人,成为传播汉、维文化的使者。

  在谈及繁森精神时,他们都有朴素的认识:“繁森精神不是喊出来的,要践行繁森精神就要和具体的工作结合起来。”是的,他们早就爱上了这片美丽的土地,他们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青春的诺言,正用火热的青春唱响奉献之歌。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近几年来,聊城大学先后有近1000人奔赴祖国的西藏、新疆、甘肃、贵州、青海、云南、四川等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如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已成为单位的骨干,正用辛勤的汗水为建设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的新西部而不竭奋斗。

  作为一所省属重点高校,聊城大学究竟有什么魔法,引领着这么多的毕业生奉献西部呢?

  学校党委副书记王昌松说,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一切都得益于聊城大学长期开展的繁森精神教育活动。长期以来,学校一直坚持把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建功立业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明确提出了“高扬繁森精神旗帜,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校先后开展了“重走繁森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实践活动,联合西藏大学学生向全国高校毕业生发出倡议:到西部就业创业;举办“感恩的心”万人手语表演活动,用手语表达共同的信念---在感恩中生活,在感恩中成长;邀请徐本禹来校和大学生“面对面”,谈人生、谈理想;经常邀请西部计划志愿者回母校作报告,告诉同学们一个崭新的西部。

  在每年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欢送会上,学校校长宋益乔都和他们一一合影留念,并授予他们“聊城大学优秀青年志愿者”终身荣誉称号。

  2007年,聊城大学领导还亲自到新疆看望慰问了他们,成立了聊城大学西部校友会。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励了志愿者们扎根基层的信心和决心。

  聊大党委书记程玉海说:“高等院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这既为西部培养了各类人才,也缓解了东部的就业压力,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是我们聊城大学的办学目标和方向。”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她是用了英雄的血液来浇灌。”在聊城大学,我们欣喜地看到:繁森精神的旗帜在这里高扬。

 

  《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2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