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屈指算来,离开聊大已经十年了。在位于东昌路边的单位办公楼上,我向南远望,母校的图书馆、彩虹桥遥远而亲近,模糊而清晰。十年前的那些记忆,恍如昨天。 忘不了1998年的那个秋天,第一次跨入校门的激动,中午在宿舍区门口一号餐厅吃下了大学第一顿饭;忘不了在中文系三楼的教室里,我写下的入校心情,在一周后就发表在了校报,一位戴着高厚度眼睛的师兄专门到教室送给我当期的报纸;忘不了叠军被时的费力和谨慎,出早操时的紧张和匆忙,劳动周时的辛苦和收获。那时的我,积极、快乐,用年轻的纯真全心去体味五彩的大学生活。 1998年的中文系一共5个班,四个本科班,一个专科班。专科班,又称中文九八五,就是我所在的班级。开学的第一次班会,年轻的班主任夏立军老师以他自身的经历给全班同学鼓劲,只要努力学习,专科生一样可以有出息。两年后,在中文系领导的关心支持、任课老师的精心辅导和夏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同学们的刻苦努力,全班多半的同学顺利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山东师大、曲阜师大和我校继续本科阶段的学习。现在,同学们遍布全国各地,有的是骨干教师,有的是国企领导,有的是政府职员,有的是专家学者,学士、硕士、博士都有。我们宿舍的老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后进入北京一知名文艺研究院所,并任一国家核心文艺类刊物编辑。我深知,我们这些同学的良好发展和成绩背后,诚然有个人的努力,但更是母校 “敬业、博学、求实、创新”校训影响的结果,更是学校老师悉心教育和精心培养的结果。忘不了郭太安老师课上课下的谆谆教导,忘不了孙进增老师对现代文学的独特分析,忘不了石兴泽老师关于老舍研究的精彩报告,忘不了刘广涛老师 “与你同行”的感人教育和对当代诗歌的痴情投入;忘不了曹桑老师普通话课上反复纠正个别同学的方言,忘不了端庄美丽的邢梅萍老师认真细致地教授我们现代汉语,忘不了知识渊博的隋清娥老师引领我们了解更多的现代文学作家和作品。回想那时,同学们每天早早赶到教室,中午囫囵吃完饭后继续学习,晚上宿舍熄灯后又在走廊手扶凳子挑灯夜战,那种刻苦学习的劲头丝毫不亚于高考。 感谢聊大让我圆梦文学。至今仍记得1999年的秋天,在系里老师的支持下,应方正师兄的倡导,商讨九歌文学社的组建和《九歌》刊物的创办。创刊的那期,简单而略感幼稚,连同我的那首诗歌,散发着油墨的芳香,却拉启了九歌校园文学的大幕。我知道,经过几届师弟师妹的共同努力,现在的九歌队伍日益壮大,成就日益辉煌。提起助力我文学、文字的锤炼和进步,我更感谢校报。校报是我大学期间除了中文系之外的第二个家。忘不了一次次将自己手写的诗歌和文字忐忑不安地投进校报稿件箱。忘不了校报领导和老师手把手改稿、面对面交流,忘不了担任校报编辑助理期间老师们给予的支持和信任。这些鼓励、帮助、指导、信任,是工作以后乃至一生的宝贵经验和财富。 在母校度过专科、专升本的四年学习生活后,2002年的夏天,经过公开招聘,我进入聊城市水利局工作。参加工作后,相继从事新闻宣传、信息报送和材料起草工作,逐渐成长为单位文字材料的主力。期间参与撰写的新闻、信息稿件超过2000余件,连年被上级部门评为先进个人;撰写的调查报告,曾得到省、市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我们聊大学子的人品、能力、素质,得到了领导的广泛好评。这十年间,我也由一名普通的学生成长为单位的中层干部,由一名漂泊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丈夫、一名父亲,在这个城市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我深知,今天我的一切所谓成绩,离不开单位领导的关爱,离不开家庭的支持,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但是更离不开母校的教育和培养。 人的一生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有很多是你无法选择的,比如家庭出身,比如父亲母亲,比如我们的母校。对于这些无法选择的,我们注定会永远珍重和惦念,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至终老。在这里,我诚挚地向母校所有关心我、关注我的老师们道一声感谢!也期望师弟师妹们塑造良好的品格、认真踏实学习、提升综合素质,祝愿所有的学弟学妹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