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大,我的珍贵记忆——我与审计共成长

我与审计共成长
作者:黄丽娟

  时光如流水,我从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已有八个年头。八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是那么短暂,但在一个人工作历程中却占相当大的空间。和审计相伴的八年,我逐渐热爱上了审计工作,感觉到越来越离不开自己的岗位,审计工作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细细品味这八年时光,既见证了内部审计事业的不断转型升级,同时,我与审计可以说是共同在成长。
  1985年我从商校毕业来到聊大在校内一基层单位当了一名“小会计”。1989年学校审计科对我所在单位进行了财务审计。由于当年财务工作确实存在着不足,审计报告中提出了不少问题和建议。通过这次审计,当时年轻的我发出这样的感概:原来审计是老师啊,就像学生交作业,老师负责批改,审计是这样的“行当”啊!
  之后的十几年间,我先后在学校内部的后勤财务、校财务等单位从事会计工作。2005年,学校公开招聘审计处财务审计科科长,我鼓足勇气报名。准备竞聘材料的过程中,认真学习《审计法》和《山东高校审计研究》,对内部审计,有了些许初浅的认识。
  走进审计,我接触的第一个审计项目是校医院的财务收支审计。面对着堆满桌案的账表与凭证,看着电脑里纷繁复杂的数据,一片茫然,不知从何下手。老处长言传身教,让我从基础的工作做起,教我怎么做审计调查,怎样做审计工作底稿,怎样起草审计报告。她还告诉我,作为一名审计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知识,更要了解政策、懂得经济、熟悉税收;还要同被审计单位做好良好沟通交流。作为一名初踏入审计行列的新兵,我明白了身上担子的份量,要学习的东西还真多。有了她的指点和同事的帮助,我从看凭证入手,不懂就问。在一天天的积累中,成长为一名审计能手。
  我清晰记得每当开展一个新审计项目时内心的忐忑不安。为了圆满完成任务,我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个工作流程,学习相关文件,解读有关的政策,核对财务数据,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在审计过程中,有时晚上做梦也是工作。每当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时,内心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同时,还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2012年山东省教育厅对省属高校开展了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专项审计调查,我校的审计调查工作由我负责主审。经过近四个月的辛勤工作,审计工作取得了圆满结果。随后,省教育厅下发通报,对我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授予我校审计处“高等学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专项审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我个人也很荣幸地获得了“高等学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专项审计先进工作者”称号。
  目前,以查错防弊为主要目标的监督型审计模式已成为过去,新形势要求内部审计发挥经济运行中“免疫系统”的功能,要求审计人员把“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原则体现在工作中。在工作中,我体会到,内审人员一定要做到:学习业务要虚心,不懂的问题要虚心请教;审计账务时要细心,要抓住重点,对每一笔有疑问的会计业务都要认真审核,仔细分析;不管是什么项目,都要用全部的责任心去对待。
  回顾最初与审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现在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我,不再有当初的“审计是老师”的肤浅认识,而是通过自已的辛苦工作,让身边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内部审计是为学校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及建立良好的秩序等方面发挥作用的职能部门,我就在这样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
  八年前的选择我不后悔,八年之后的今天我很自豪。八年的审计工作经历,使我逐步读懂审计,并促使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