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转眼间大学毕业已经30年了,我也走过了54年的人生旅程。回首30年,是我们国家经历翻天覆地变化的30年,是我们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30年。我们每个人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也在不断地成长和进步。正是这个伟大的时代给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1958年12月,我出生于鲁西平原上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它坐落在大运河的东岸。在我的记忆中,运河两岸林木茂盛,垂柳拂堤,绿草如茵,是我儿时和伙伴一起戏水游玩的乐园,我所有童年美好的记忆大都与运河有关。1966年上小学,正值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之时。一晃,五年的小学和两年的初中就过去了。后来回忆这段时光,我曾写了这样几句打油诗:“文革十年正少年,风雨飘摇国运艰。校园不闻读书声,神州大地旌旗乱。”1973年,通过推荐及考试,我有幸升入高中。高中的生活十分艰苦,经常吃着地瓜面、玉米面混合做成的窝头,有时甚至连这样的窝头也吃不饱。尽管当时“白卷英雄”的出现使高中正常的学习生活不断受到冲击,但是我仍旧坚持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高中学业。两年半的高中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但感觉非常快乐。
1975年高中毕业后,我回到村里担任大队会计。1977年,高考制度终于恢复了,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关闭10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那一年,570多万考生走进了考场,我也与许多学子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通过公平竞争跨进了大学的校门。在改变我人生命运的高考中,我思绪万千,酸楚与喜悦,惶恐和希冀一起涌上心头。在答完语文试卷以后,在草稿纸上随手写下了当时的心境:“常伴窗前一盏灯,熬退明月数寒星。笑迎朝霞破日出,抖擞精神再攀登。”这样几句话,曾在当时的阅卷老师中流传。
大学生活是短暂而美好的。我们七七级大学生都有这样的信念:把荒废的时光追回来,把逝去的青春找回来。正是对知识如饥似渴地追求,我们对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乐此不疲;正是对真理公正无私的探求,我们经常辩论得面红耳赤。现在回想起来,依然使我感慨不已。同学们那种悬梁刺股般的刻苦学习精神,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以及那种坚韧的奋斗精神,都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有很多同学的睿智、幽默、严谨、达观的品质,都深深地储藏在我的记忆里。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我和同学们经常在晚自习前沿着校园东墙外的羊肠小道一起散步,如痴如醉地徜徉在唐诗宋词的海洋里,颂千古绝句,品古诗韵味。有时海阔天空,神吹神侃,那真是悠哉、乐哉!我永远忘不了辛勤培育我们成长的恩师们,他们的深邃、严谨、博学、幽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他们,不仅教给我们知识、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且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回想过去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慢慢品味,仔细体会,幸福和快乐尽在其中。
我永远忘不了我们这42人的班集体,这是一个团结奋进,朝气蓬勃,互帮互助,温暖和谐的集体,就是在这个团队中,我学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使我受益终生。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任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30年来,我始终从事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特别是前10年,我每年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我曾先后主讲过政治经济学、现代管理学、西方经济学流派、市场营销学、产业经济学等课程。
“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刚留校任教,我被分到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深感自己经济学专业学识的不足,为此先后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我觉得,作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大学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所以,在上讲台之初,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经常随堂听课,学习教学经验和方法。为了讲好一堂课,我翻阅大量资料,吃透讲课内容,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我从不敢偷懒,因为深知站在三尺讲台上,首先要对得起求知若渴的学生,其次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作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大学教师,还必须善于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掘他们的内在潜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付出就有回报,1999年,因教学成绩突出,我被评为山东省优秀人民教师,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
在我看来,教师是最神圣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高校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要发自内心地挚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追求真理,崇尚学术,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把对学生的这份深爱浓缩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学过程是一种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学过程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以及应对未来工作和生活各种挑战的态度和智慧。
从1993年担任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副主任开始,先后担任系主任、教务处长,2000年担任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2004年调任山东警察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2011年11月,调任泰山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多年来一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我深深地知道,要办好一个系,要办好一所大学,准确科学的办学定位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至关重要。高等院校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合格的人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而展开的,必须树立以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线的理念。不断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不断地更新教学技术,改进教学手段等等,既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因此,在担任政治系主任和副主任期间,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建构,不断推进教学改革。1997—1999年间,与董泉增教授一起主持完成 “高等师范院校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建构和教学内容创新”的课题,并荣获山东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由我主持的两项课题分别获得山东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到山东警察学院之后,围绕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推进实验、实训教学,搭建学生网上模拟训练平台等,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2006年和2009年分别主持了两项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其中一项获得山东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
我感到聊以自慰的是,这些年来从没敢懈怠,利用教学和工作之余写了点东西,做出了一点成绩,因此1993年被评为副教授,1996年被破格评为教授。这些年来,先后出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纲》、《中国投资规模膨胀问题研究》等学术专著8部,主编《西方经济学》、等教材12部。在《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等国内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课题2项,主持并完成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公安部科技进步项目10项。其中,著作《垄断与竞争:中国市场结构模式研究》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30年来我一直在大学校园里工作和生活,有过彷徨,有过苦闷,有过无奈,但更多的是累并快乐着。如果说有一点感悟的话,我觉得,一是做人要有高尚的品格,这是立身之本。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能震撼人的心灵,一个是内心里崇高的道德,一个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要爱岗敬业。达·芬奇曾经说过:“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三是待人以诚。诚实是做人的起点,也是做人的归宿。没有诚信,也就没有资格侈谈情操、襟怀、气节、教养等。
人的一生本是一次漂泊的漫旅,遇到谁都是一种美丽的意外。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生育养育了我,让我学会感恩;我要感谢我的恩师,他们给了我知识和智慧,使我进步和成长;我要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他们给我关爱和温暖,使我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我要感谢那些曾经批评过我的人,他们指出了我的不足,使我走向成熟;我还要感谢那些曾经在有意无意中伤害过我的人,它磨炼了我的心智,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节选自《我的3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