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大,我的珍贵记忆——母校啊,请您听我说

母校啊,请您听我说

  作者:陈永华

求学情”与“离别念”
  自1974年山东师范学院在聊城设立分院,母校走过了艰难曲折而又成就斐然的四十年。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四十年,魔力般地载我从春到了秋;四十年,是学校由单一师范教育到综合大学的辉煌奋斗史。实难忘,院党委拨乱反正,横扫“文革”遗风,恢复了教书育人的本来职能;实难忘,面对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老师分类施教、循循善诱的幕幕场景;实难忘,学子们搏击书海,不舍昼夜,听不见熄灯的当当响铃;实难忘,大果园里的只身晨读,小河边的结伴暮诵,唐诗宋词多收囊中;实难忘,实习讲台上蹩脚的手势、赧然的笑容、初尝的赞扬声;实难忘,学军兵营里班长的命令,“战士”们匍匐前进,不躲荆棘不绕壕坑;实难忘,同学们朝夕相处、嬉戏切磋,兄弟姊妹般的感情;实难忘,体育场上的竞技喧闹,阅览室里的默读幽静;实难忘,大礼堂有容乃大,一身司职种种功能,北校门神圣古朴,进出师生步履匆匆;实难忘,毕业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互致祝愿,双双泪眼,一步一回头的留恋情。
  而今的聊城大学,是我引以为荣的母校。每到聊城,我总是踏进学校大门,踩踩校园里的老土新疆,闻闻教室里的文翰墨香。在陌生的人流里,期待着熟悉的身影走在迎面而来的路上;在崭新的楼群里,唤回旧时的记忆,搜寻曾经的风貌容光。
  值此聊城大学四十华诞,学生我为您庆贺、为您祝福!

走过的路与做过的事

大学毕业后,我几乎一直从事党政管理工作,其中在乡级、县级、市级岗位上奋战了30多年。前后9年担任过四个县市的党政正职,饱尝了这个位置的酸甜苦辣,在积极改革创新工作思路与管理模式,造福一方百姓的同时,也真正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意义所在。
  2001年任平原县委书记时,我曾率领县委、县政府等县级干部和乡镇党委书记,组织了由600位农民参加的学习考察团,包专列火车赴温州拜师学艺。这一行动沸腾了温州,也震动了社会。温州那种“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精神,那种“上到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家家办企业,人人有一手”的发展氛围,那种“赚一分不嫌少,挣一万不够多”的创业理念,那种胆大“包天”的气魄,那种到处是企业、遍地是工厂的发展景象,深深启迪、激励着平原人民。这600位农民像600个火把,燃烧起平原广大人民群众创办民营、发家致富、奉献社会的激情。
  2003年1月,我调任禹城市委书记,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大禹精神和大禹蕴含着辩证智慧的“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工作方法,给了我重要启发。任职期间,以禹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突破口,促进禹城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工作,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局面,连续几年囊括德州市年终各类奖项的一等奖,使禹城在全省的综合排名大幅度前移。
  2007年4月,我选任中共德州市委常委,分工群众团体、农村工作、联系工业。
  我不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教授;不是有真知灼见、发明创造的科学家;我没有一鸣惊人的创举,没有鸿篇巨制。我只是一个多走了几个地方,多换了几个岗位,多了几段坎坷,多受了一些历练,多交了一批朋友,同时也长了几分才干的国家公务员,山师分院、聊城大学的毕业生。从离开母校到履职副市级,每一步都遵从着老师的叮咛和希冀,沐浴着党的阳光和雨露,凝聚着群众的情感和期待。

感悟与感恩

我的人生信条是:“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尊上不唯上,重书不唯书”;“既要与时俱进,又要摸着石头过河;既要科学发展,又要弯道超车”。
  我不敢褪色,我是八辈农家子弟;我不敢荒书废学,我是被“文革”耽误的一代;我不敢稍作懈怠,组织给我的太多;我不敢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我是山师分院、聊城大学的毕业生。
  母校,您是浩瀚的太空,我们是朵朵浪花,点点星辰;您是不拒细流的海洋,我们是汩汩流淌的小溪,不计清晨黄昏;您是参天大树,荫及东西南北,我们是累累硕果,福及冬夏秋春;您巨人般的膀臂,是我们起航的引擎,栖息的港湾,安身立命的保护神;您用陈年老酒,出征为我们壮行,凯旋为我们庆功,扎寨与我们痛饮;您铿锵有力的警示,掷地有声的教诲,令我们常在河边不湿鞋,久经沙场不染尘;您铮铮作响的名字,是我们跻身人群、立足社会、搏击打拼的无价资本。
  我为母校护航我为母校骄傲我为母校呐喊我为母校祈祷腾飞吧,聊城大学愿您早日成为一流高校!
  (中文系79届校友、曾任禹城市委书记、德州市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