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三连冠,校园沸腾人声喧。 脸盆作鼓声激越,拖把扫帚皆点燃。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激情释放在八十年代初伴随着时代的变革,成为触发青年学子意愿情感表达的燃爆点。表达的冲动有时很难平抑情感的理性,故此,冲动中的行为举止往往又超出了自身或群体所能控制的范围,在当时,似乎表达即是思想,争辩才有深度。 当时获取信息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报刊;二是广播;三是电视。学校办学初始,报刊和电视都难跟上,即使有报刊订阅,且来自报刊的信息,也很难与即时发生的事情同步,往往第二天或更晚的时间,才能从上面见到相关的消息。那时的报纸印刷不像现在这样便利快捷,从编辑、出版再到订阅者手中,大都需要几天的时间,主要发行渠道是通过邮局投送的方式,加之交通不便等诸多原因,读者期待看到的新闻,等真的见到了,往往也成了旧说。二是广播,主要靠的是同学们手里的那台半导体收音机,它成为我们猎取有声信息的最好途径,好处是它能与节目同步,当时中国女排的几乎所有比赛,凡是直播的,基本上都是靠收听广播的方式获取。三是电视,西红楼一层中文系靠北面有一间大教室,每到礼拜六,便有学生会的同学从系办公室搬来一台黑白电视,大概除去周末的露天电影外,播放电视节目,也是同学们等待一周的重要娱乐方式。当时电视能接收几个台已经记不太清,节目的丰富性也远不如今天,除去播放有限的娱乐节目外,同学们最关心的还是一些类似体育节目的转播或者重放,比如说中国女排与日本女排的比赛。电视上看到的,大都是赛事过后的重播,毕竟看电视和听广播有着很大的不同,形象直观的画面更能激起大家的热情。大教室内摆放着几排连椅,平平的地面不像现在的阶梯教室,让后面坐下的人也有较好的视线。当时的情形是,晚来的人,坐在后排便看不清前面的电视节目了,故要么登上连椅坐在椅背上,要么干脆站着看,即使如此,心里也颇感快乐满足。由于当时学校附近就是农村,村上的人也总是觉得村边的学校如同自家的一样,故每到周末,村街上前来看电视的人有时甚至比学生还要多;他们早早就占了座位,前几排最好的位置,借着微弱的光亮望去,很多都是陌生的面孔。不仅如此,他们还掌控着换台的权力,想看什么节目,大概都是村街上来的人说了算。好处是当时的电视并没有几个台可供选择,因此,不管播出什么样的节目,大家似乎都能接受,因为只要是电视上播的都是新鲜的。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说如遇同学们喜欢看的体育节目,村街上来的人往往就不感兴趣,这样就难免发生争执,在僵持不下的情况下,更多还是外来人占了上风。毕竟在人家家门口,同学们总觉得能忍则忍,小不忍则会乱大谋的。再说,如果为争看电视节目真得动起手来,吃亏的还是那些文质彬彬的学生。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耐心,记得当时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编辑室”的许正元老师,关键时候似乎就咽不下这口气。许老师来自东北,小学文化,无大学学历,但在词典编写方面却小有成绩并具一定影响。“汉语成语词典”项目组成立后,孙良明老师特意申请将其从外地调入,由此许老师便成为山师聊城分院“汉语成语词典”项目组的人。许老师独身一人在聊城,性格爽快好动,特喜欢与学生往来交流,加之其喜欢摄影,有时拍出的底片都是自己动手洗印放大,因此在同学中有着较高的人气。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在日本举行,中国女排以七战全胜的不败战绩,战胜卫冕冠军日本队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消息传来,许老师亲率同学在校园中游行呐喊,激动兴奋的学生一时间似乎已经找不到最好的表达方式,纷纷把宿舍、教室里的拖把笤帚拿来浇了煤油点燃,暖瓶被抛向空中,脸盆作鼓狠命的敲击,霎时间校园炸响,人声沸腾。这样的阵势当时吓坏了院系领导和那些专心读书并不关心体育赛事的同学,他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纷纷跑出来打探观望,不大的校园很快就聚集了几乎所有在校的学生,尤显喧嚷拥挤。据传,这次游行后,院系相关领导专门找到许老师谈话了解情况,这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诫勉谈话,至于谈了什么,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自然也就很难知晓。1982、1984年,中国女排又先后在第九届世锦赛、第二十四届奥运会夺得冠军,加上前面的世界杯,实现了中国女排的三连冠。由于82到84时隔较久,且有了前面享受了第一次夺得冠军后的淡定,故后来庆祝的事也就记不太清了。许正元老师还有一事让我记忆深刻。 1983年,我毕业留校到院长办公室工作,许老师住“三排房”第一排,就在东“红楼”院长办公室的下面。记得有一次,许老师气喘吁吁跑上二楼,看那副着急慌张的神情,好像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发生。许老师嘴里不停的嘟囔着“该管,你们这样做就不行!”这让我更是一头雾水。我急忙安排许老师坐了,待其稍稍平静后,他才给我讲出事情的缘由。原来,每年麦收时节,学校门口内的小广场,多为后菜市的村民辟为打麦场,叉把传响,尘灰飞扬,师生不堪其扰。这天许老师路过此地,不谙世情的他,直人快语,毫不讳言,指责其不是。这下可惹恼了正在忙碌的村民,这些年来,还没有哪一个敢对我们说三道四,话不投机一句吵,话音未落,抄起叉把便追打起来;许老师躲闪及时,一路狂奔,这才有了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一幕。这事虽已过去几十年,但每当与人谈起,说者听者仍忍俊不止。1984年许老师调回东北老家,供职于锦州师专,也就是现在的渤海大学。虽然彼此少了联系,但他仍然执著于词典编写并致力于辞书纠错的事,还是通过媒体或其他方式为我们所知。据说他独立或参与编写了包括《汉语成语大词典》在内的16部词典,其中有4部是专门用于纠错的词典,著作等身,令人钦佩。有一次,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中见到有关许老师的一个报道,主要的话题还是词典甚至包括电台、电视台播音员用字、读音纠错的事。他坚持纠错三十年,被称为“中国文字打假第一人”!许正元老师有一句口号,叫做:我努力你才能进步。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反映了一个一生致力于学问的人的社会担当与责任意识。记得去年许老师已因病离开我们,搜索网络上有关他的信息,三张照片中,有一张是他站在“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门牌旁拍下的,如果按常理推断,许老师应对在山师聊城分院中文系工作的那些日子充满了眷恋,或许这是他人生最为重要的节点,故此他特别珍视这张照片。站在一个回想者角度思考,这段生活不仅许老师难以释怀,即使是我们也很难忘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