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大,我的珍贵记忆——艰苦中的趣闻轶事


作者:曹佐成

  值此聊大校庆4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我写一点儿聊大创建初期的艰苦中也有乐趣的小故事。
  那是1974年9月初一个星期天的早饭后,当时东边小红楼的二层只有卲阳、吴裕光和我三个人,四周静悄悄的。吴裕光提议,我们来了好多天了,该放松一下,改善生活,包一顿饺子吃,大家热情支持。确实,集体伙房才刚刚开始,一穷二白,这些日子,我们翻来覆去就吃那么几样蔬菜,油水也太缺乏,够腻的了,真渴望换换口味,所以一提到吃饺子,大家非常兴奋。邵阳来山东师院之前虽然是省委统战部部长,但从不管家务,一脸书生气。他说,在我年轻的时候,几个小青年意气风发,说干就干,大家一起包了一次饺子。那时胶东地区,下饺子叫煮饺子,大家包完饺子之后,打上凉水,放进饺子就开始煮,开锅后怕不熟,又冒一冒再揭锅盖,一看,哎呀,一锅烂粘粥,大家目瞪口呆地苦笑,只好用漏勺捞起来,连汤带水吃了一顿看不见饺子的饺子。从那以后,才知道饺子是水开锅后才下的。而我们小两口都是南方人,家乡只吃馄饨,从未见过饺子,既然来了山东,那就入乡随俗,尝试着包一次饺子。这里饺子又叫扁食,顾名思义,饺子应当是扁的。我们忙了老半天,包了一盖垫“半个月亮”。隔壁段大娘正好过来,她大吃一惊:“哎呀,饺子应该是站着的,你们包的怎么都是躺着的,这样不好吃。”我还狡辩:“馅包在面皮里不是一样好吃!”大娘说:“那不一样,站着的饺子皮是硬的,馅是软的,吃起来有硬有软,有滋有味,你这咬上去,咬着皮带着馅,吃着馅还连着皮,那可还好吃!”总之,从那以后,我知道了饺子应该是站着的。
  不用说,我和邵阳都是外行。只有吴裕光,他原是山东省平原县的县委书记,土生土长的山东人,他对面食非常在行。今天包饺子,他当然是主将,我们俩是帮工。因为我才四十几岁,最年轻,我去伙房买了一斤半面粉,又跑了几里路买了一把韭菜和四个鸡蛋,这就万事俱备。从和面、调馅到下饺子,都由吴裕光一手操作。他揉好面之后,在醒面过程中,我们三个人择韭菜,择完后已经是上午十点多了。吴裕光调完馅,揉好面,切好剂子后,突然发现,糟糕,没有带来擀面杖。这要在农村,很简单,去隔壁家借一根就行了,可是在这里我们到哪里去借,莫非今天的饺子要泡汤。正在作难时,还是吴裕光想出了点子。他要大家一起找两只没用过的铅笔来代替,终于找到了两只红蓝铅笔,合在一起同时作业,吴裕光擀皮儿,我们两个人包。包好的饺子都放在桌子上的一张油光纸上。包完已经十一点多了,开始下饺子。锅里打上水,吴裕光突然想起来:“坏了!来的太匆忙,我忘了带锅盖了。”这就像筷子上的肉快到嘴边的时候突然掉到了地上一样满脸沮丧,不知如何是好。这就更难办了,锅有大小,上哪儿去找合适的锅盖呢。还是吴裕光有经验,他找来一张报纸,对折起来,揉平,两边撕开两个孔,套在两边的把手上。终于,顺利地开了水,下熟了饺子。
  这是我有生以来吃的一顿味道最美、心情最快乐、也最难忘记的饺子。
  诗云:
  人所共知创业难,艰苦之中亦有甜。
  同舟共济生创意,巧度难关尽开颜。